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田是一份体面职业”

大学生回乡务农迎丰收

    记者 马乐乐 王层裕 

    连日来高温,令不少农户发愁,但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村民竺游波心里却乐开了花。他去年刚承包的380亩退耕田中的180亩早稻近日开割,迎来大丰收。

    竺游波今年35岁,2010年6月大学毕业,同年12月前往上海参军,两年后转为志愿兵,2019年退伍回家。“那时候受疫情影响,尝试了几份工作后,又在家呆了大半年,浑身不自在,就想找点事情做。”竺游波回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青云村的380亩花木地退林还耕,亟待耕种。从小生活在农村,看着父亲耕作长大的竺游波动了心。“作为农民的孩子,回家种地是子承父业。”他说。有了想法,还得有人支持才行。竺游波回家和父母商量,没想到得到全家人的一致同意。“没关系,放心大胆干,爸爸全力帮助你。”父亲拍着他的肩膀鼓励道。有了四五十年种地经验的父亲支持,竺游波像是吃了定心丸。

    在街道和村委会的帮助下,竺游波以每亩1000元租金租赁了380亩退耕田。为做好这份事业,竺游波到各地学习“取经”,自学拖拉机,以及无人机播种、撒料、打药等现代农业技术手段。“要想掌握新型现代化农业技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竺游波说。

    今年4月,竺游波用无人机播种,首批早稻种子成功下地。但万事开头难,播种后的早稻由于遇到冷空气,怎么都出不了苗。“那段时间,真是吃不下睡不着,早上一起来就到田里看芽有没有发出来,长势怎么样,急得抓耳挠腮。”竺游波说,好在气温及时回暖,种子顺利出苗。

    长了芽,出了苗,也不能懈怠,后面的精细管理才是重点。“早稻一怕草、二怕虫害,无论哪样有了都会导致产量上不去。”为保证产量,竺游波请农技专家、种粮大户等有经验技术的人员来田间地头指导,虚心求教学习。终于,早稻长势越来越好,最近的高温天,也仿佛是老天爷为了鼓励竺游波而来。“高温天,对果农来说可能不太好,但对成熟期的早稻来说,可是大大有利。”金黄的稻穗,颗颗饱满的谷粒,让竺游波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

    7月22日上午9时,迎着烈日,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响起,竺游波的180亩早稻终于开割。“没想到第一年就能有这么好的收成,预计亩产在500公斤左右,对我来说这成绩已经是及格偏优秀了。”竺游波终于交出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原本也担心这份重担是否能承受得住,但看到他这么吃苦耐劳,每天几乎都‘长’在地里。今天迎来大丰收,说明我们都没看错这个小伙子。”收割当天,青云村党总支书记孙志伟来到现场,同享这份丰收喜悦。

    谈及未来,竺游波规划引进稻谷烘干机等设备,走规模化、科技化经营之路。“现在种田有政府的鼓励支持,前景非常可观。只要我肯埋头苦干,相信能做大粮食产业文章,种田是一份体面职业。”竺游波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