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2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鲒埼:西汉古地出贡品

    裘国松 

    2021年4月,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公布,全省共入选15个古村落,莼湖街道鲒埼村列入其中。

    一

    《汉书·地理志》上卷,在“会稽郡”项下对古鄞县的全部记载只是:“鄞,有镇亭,有鲒埼亭。东南有天门水入海。有越天门山。莽(王莽,即新朝)曰谨。”镇亭和鲒埼亭是奉化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一批地名。设亭那一年,为西汉之初的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已有足足2200个春秋。

    西汉镇亭,在今大堰镇。1947年,奉化县内设区并乡,在当今董李一带“复古”了一个“镇亭乡”。这一古意悠长的乡名,风雅而忠实地传承了这个地域2000多年的光阴与记忆。只可惜,“镇亭”乡名昙花一现,1950年起便分为董李、畈里两乡,这一带固有的历史意韵,最终还是失落了。而“鲒埼”这一古地名保留至今,依然“活在”象山港畔。

    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惊奇地发现:象山港北岸,以奉化八面埼山为中心,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的这片海疆古地,曾是奉化乃至整个象山港沿岸文明肇始较早、历史底蕴深厚的区域。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当浙东大地的许多地方尚处荒蛮无人之境时,县治设在今奉化白杜的古鄞县,已在此山设置了“鲒埼亭”。鲒埼亭在汉代属鄞县,而从唐代起属奉化县。1996年,浙江邮电的文史专家考定:“西汉鲒埼亭,为浙江省最早的几个官府传邮的邮亭之一。”古往今来,这么一个处在海隅一角的弹丸之地,却倍受关注,实为罕有。

    八面埼山处在鲒埼村东南一公里的那个坦荡的半岛上,海拔仅73米之高,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一座滨海孤丘。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一般山峦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此山从四面八方望之,均同一形状,故雅称“八面埼山”。

    在汉代,县之下的地方行政组织是乡、亭、里,所谓“积里为亭,积亭为乡”。那时的“亭”,既是乡之下的行政单位,又兼官府的传邮效能。古鄞县县域很广,约略当今宁波市的东部及南部地区,鲒埼亭正扼古鄞县南北陆上要冲,又摄象山港出海之道,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二

    鲒埼之东的象山港狮子口,这是一湾物华天宝、海产丰饶的内港。在西汉和唐代,鲒埼八面埼山两侧,短短几公里海岸线上,竟孕育出“鲒酱”“奉蚶”两大稀世贡品,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堪称一奇。

    鲒埼亭之名,缘起当时盛产的一种寄生瓦螺——鲒。在西汉,埼山沿海出产的鲒酱,风味独异,一度列入贡品。为《汉书》释义,颜师古注曰:“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宋代诗人梅尧臣对奉化这种尤物有传神的描述:“一寸明月腹,中有小碧蟹。”清初史学家全祖望写到汉代贡品鲒酱:“汉家选百物,玉食来海错。曲岸有孤亭,小鲒所依托。”清末民初,奉化宿儒孙表卿在《鲒埼岭道上》一诗中写景又状物,不过诗中最后喟叹“无人知鲒酱,唾弃竟朝朝。”很可能到清代中晚期,这品独异的海味已经灭绝。也难怪《现代汉语词典》对象山港这种古代特产摸不着北,含糊解释:“古书上说的一种蚌。”

    回头说蚶子。它是我国著名的食用海产之一,原生于海底泥沙岩礁间,其两瓣贝壳大小相同,表面有放射肋,数目各类不同,状如瓦楞,所以俗称“瓦楞子”。奉化所产的“奉蚶”,瓦楞数为十八,与他处所产不同。

    《尔雅》谓蚶子为“魁陆”,其释文说:“出会稽,可食。”会稽产蚶之海域,即当今奉化沿海。因此,奉化沿海无疑是蚶子这种海产珍品的原生地之一。清代著名文士、美食家袁枚,他在《随园食单》中写道:“蚶出奉化县,品在车螯、蛤蜊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奉蚶”。

    2005年,奉化白杜某考古点,文物工作者发掘出满满的一罐蚶子。这次出土的蚶子保存相当完好,颗粒饱满,色泽跟新鲜的没什么区别。专家推测,这一罐蚶子很可能是西汉中晚期的随葬物品。这佐证了2000多年前,奉化先民已经在食用鲜美的蚶子了。

    在唐代,鲒埼一带沿海的蚶子,尚处于野生状态。因海民采食,鲜美至极,名声渐隆。人道是“物极必贡”,就像唐代杨贵妃口含的岭南荔枝一样,奉蚶也被列入“土贡”清单之中。自唐代元和年间的809年起,每年送一石五斗到京城长安。由于两地相距数千公里,沿途只能程程传送,往往需动用数以万计的差役,此事实在过于劳民伤财。

    唐朝大诗人元稹,是一位仗义执言的为官文人,他于820年上奏:蚶役“人不胜其疲”。元稹早年曾在京城为膳部员外郎,主管过宫廷上下的日常饮食,想必亲见亲尝过奉蚶,也深感蚶役之苦。可是,地方官的这份“报告”,一压就是三年。直到823年11月,新皇帝李恒才予恩准。这件唐朝轶事代代相传,时至清代,奉化乡贤孙事伦仍津津乐道,写诗追忆:“在昔元和间,往往充天厨。赖有贤长官,奏罢免贡输。”

    如果说唐代作为“土贡”时仍是野生奉蚶,那么到了元朝末年,鲒埼一带的海民开始引野生蚶苗,在狮子口沿岸,筑塘蓄水,精心养殖。奉蚶,便成了浙东最早人工养殖的海产之一。

    元代的《四明续志》曰:“有芽蚶,壳棱细布,肉肥,多出鲒埼,冬月有之。”《至正四明志》也载:“瓦楞蚶,盖壳上有棱似之,故名。有芽蚶,壳棱细而肉肥,多出鲒埼,亦采苗种之海涂,谓之蚶田。”它印证了奉化沿海渔民“筑塘蓄水,人工养殖已有六七百年”之说。

    当地渔民说:“蚶子又叫泥蚶、血蚶、芽蚶。它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十分讲究。通常养在滩涂的高处,最好是陆上淡水入海口,这样的地方,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适宜蚶子生长。放养后,二至三年可起捕上市。”因为蚶子喜欢埋栖生活,人们在蚶田中难睹它的踪影。细细辨去,蚶壳瓦楞状的纵线间,还有一年一轮的横条条,犹若树木之年轮。

    奉蚶的特点是壳薄、肉丰、血多、味鲜,具有补血健胃的功效,为滋补佳品,尤宜佐酒,各地的蚶子难能望其项背。奉蚶的口味也确乎与众不同,实乃贝类海鲜之珍品。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肉肥嫩、多蚶血,无泥气”。光是蛋白质的含量就达60%以上,还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成分,自古就是养血健胃的佳品。究其根源,因为奉化狮子口海域是蚶子生长的“天堂”。这里海水盐度恰到好处,滩涂以泥沙质为主;自古有附近清澈的溪水独流人海,对咸淡水“兼收并蓄”的蚶子而言,正中它的下怀。

    说到奉蚶养殖的专家,该提及一件往事。上世纪80年代,有位日本专家来奉化,他夸下海口说:“把你们奉蚶与邻近几县的蚶子一块让我品尝,我能咂出哪一颗是奉蚶。我还能在剥开的几只蚶子中,一眼认出哪一只是生长于奉化狮子口的奉蚶。”在场的鲒埼渔家乡人颇为惊诧:想不到外国人对咱们家的特产,竟研究得如此透彻。

    三

    时光流转到宋代,北宋景德三年(1006)奉化设两镇,其一就是埼山之北的鲒埼镇,其二则是西部山麓的公塘镇,它们是奉化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个自然镇。

    十三世纪初叶,南宋八面埼山周边的鲒埼等几个村集、市镇一并进入了全盛时期。

    据南宋《宝庆四明志》所记:“奉化县管下地名战(鲒)埼、袁村,皆濒大海,商舶往来,聚而成市,十余年来,日益繁盛,邑人比之临安。”那光景,埼山上修筑了高耸雄伟的望海楼,山下费家村至塘头村之间的滨海地带,形成了三里之长的“星月街”。街上酒旗低垂,买卖兴旺;港湾樯帆高挂,穿梭往返。埼山一带,敢与都城比繁盛的“小临安”这个美称,一直流传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应鲒埼乡政府之请,我与奉化的几位历史文化爱好者一同,曾探古访幽深入这片故地采风。那天,我们在荒坡、田垄的地表下面发现了一段“星月街”。整个街面,全由一块块狭长坚实的砖块砌筑而成,足见当时财力之充盈。同行的竺家惠先生是一位文物专家,他掂量着800年之后重见天日的“南宋街砖”,欣喜地说: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宋代形制。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作为海防要地,政府在宋开禧年间(1205-1207)始设鲒埼巡检司。埼山北麓元王邵村置有司城,埼山之顶筑着望台,并在周边地区广建兵寨、门楼和射亭,一时间重兵把守、埼台处处。明代倭患日炽,奉化沿海防御频频告急。政府经再三权衡,裁撤了奉化内地的四个巡检司,一并充实到鲒埼巡检司。因此,实力陡增的鲒埼巡检司,一跃成为整个象山港地区抗倭的一个重要营地。

    明代,这一带依然市井繁荣、人口蕃盛。光是聚居于司城内外的邵姓,就有“里邵八百,外邵一千”之称。八面埼山西南麓,费姓先祖为管理史家塘也迁来发族。新的家园里,他们挖凿了称作宫、商的两眼水井。通常滨海之井其水苦涩居多,然而宫、商井虽咫尺之外便是滚滚大海,但一直“海水不犯井水”,水质奇佳。再者,人们若俯井投石,那一眼宫井竟与“宫”声相合,而那一口商井则跟“商”音叶韵,令人抚掌叫绝,实为造化天成。两眼古井至今犹存,其水甘甜如泉、醇清可口。明代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在《奉邑形胜》中倾情赞叹埼山之繁盛:“井叶宫商,地中乐府;街呈星月,世上天衢。”它无疑佐证了明代的盛况。

    一跨入清代,八面埼山的境况大为不妙。清代初期,清政府惟恐外国商人在与沿海民众交往中“滋扰生事”;东南沿海民众在郑成功、张苍水等领导下纷纷抗清,这一切促使政府在顺治年间施行举措严厉的“海禁”,从而使埼山一带的海上贸易和捕捞业几受灭顶之灾。与此同时,这个地区遭受了几场大海潮侵袭。人祸、天灾接踵而至,八面埼山从繁盛步步走向式微。

    自清代至民国,有两位历史名人曾前后拜谒了八面埼山。

    清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全祖望,仰慕声隆百代的鲒埼亭之名,山上山下凭吊了一番,尔后为承西汉风雅,索性将自己一本最重要文集。题签为《鲒埼亭集》。清末梁启超说:“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集》为第一部。”

    鲒埼八面埼山失落过程中,尚有一个未解之谜:光绪《奉化县志》记载:“埼山砚石,石质滑腻,采以为砚,不亚端、歙,产鲒埼埼山。”真料想不到,至迟在晚清,八面埼山仍出产砚台这种文人雅士之珍品。只可惜,埼山埼砚跟汉代贡品鲒酱一般:无人知埼砚,唾弃竟朝朝。今年初,我的文友、当代砚文化研究专家张翔先生在他的著述《寻找扑朔迷离的浙砚》之第八章,以“海疆产鲒古岸出砚——奉化埼砚”为题,介绍了埼山砚石的“前世”。倘若它有重新开采之“今生”,那当是一桩“小石头做出大产业”的美事。

    悠悠地,整整22个世纪的年光过尽,鲒埼八面埼山的诸多陈迹相继颓圮、消失,几成只可怀望、不可触摸的文明碎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