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等同于“坏心情”,而是一种疾病。抑郁症可防可治,但我国抑郁症就诊率偏低。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理解、尊重、陪伴抑郁症患者,他们需要被看到。 抑郁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各种原因都可能引起。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对个体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根据WHO的数据,全球有大约3.5亿人与抑郁症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WHO预计在2030年抑郁症将位列全球疾病负担之首。 抑郁症诊治现状 目前,对抑郁症仍然存在识别率低与治疗率低的现状,抑郁症的识别需要从症状、持续时间和对生活的影响综合识别。在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通过网上查询症状,然后过去就诊,说自己很多症状和网上的抑郁症一样。其实抑郁症状的识别,除了症状一样,还要评估症状的频率、时间和严重程度。比如,症状需要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需要持续至少2周,对社会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治疗率方面,很多人避讳就医,据调查数据显示,心境障碍的治疗率仅为8.3%,就是说每10例抑郁症患者中可能只有不到1例寻求得到了医学帮助。 抑郁症防治要点 1.抑郁症是需要治疗的,而不是简单的自我调节。抑郁症状可以自我调节,但是如果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一定要重视,完成规范的治疗。抑郁症不是“情绪感冒”,需要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 2.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很多人担心长期服药带来药物依赖,其实抗抑郁药物没有依赖性,只是因为疾病的原因,需要服用一段时间巩固维持。 如何预防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生主要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目前难以做到预防,但可以通过环境因素来预防。相比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预防。 1.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的疾病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对于预防抑郁症,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都很重要。 2.良好的心态。很多人觉得抑郁症是因为碰到不好的事情引起的,其实不然,这些事情仅仅是诱因而已。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调节,拥有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态度、强大的心理韧性,多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事物。 3.培养兴趣爱好。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内卷”厉害,使个人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少。其实,兴趣爱好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很容易情绪低落,变得难以调动情感。可以多尝试新鲜事情,找到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或使自己高兴的兴趣爱好。 关于抑郁症的10个真相 1.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的疾病,而不仅仅是情绪发作。对于抑郁症而言,低落、不开心,是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就像感冒,往往会出现咳嗽、流涕的症状,是身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抑郁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病人在发作的阶段,脑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下降。这样的激素变化带来的状态变化也可能不仅是情绪。患者还会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症状,比如失眠或者嗜睡,暴躁、焦虑、头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最可怕的是,患者往往会忽视这些身体的提醒。 2.仅靠抑郁量表不能诊断抑郁症。目前所有(正式)抑郁自测量表所评估的,都是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近一周或近两周你的情绪、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抑郁状态。经历考研失败、恋爱分手等令人情绪低下的事件时,不少人会产生消极的念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这个事件过去了、压力消失了、消极情绪缓解了,抑郁状态也将烟消云散。如果量表结果显示你处在抑郁状态,不等于你已经患了抑郁症。抑郁量表在诊断中仅作为参考,更为准确的判断需要交给专业的精神科医生。 3.乐观的人也会得抑郁症。爱笑、乐观并不能保护一个人不得抑郁症。目前没有研究发现,爱笑或乐观的人更少得抑郁。本质上,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基础,任何人都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另外,抑郁症往往只有处在发作期,它的种种症状才会显示出来。一般认为,生性乐观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症,在抑郁症发作期间,将暂时变得不再乐观。 4.抑郁症可能会伴随一生,但也可以和它和平相处。抑郁症容易复发。根据2015年的一项队列研究,抑郁症的终身复发率高达80%。前5年未曾复发的治愈患者,在后10年里复发率达50%。但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一直处于抑郁状态中,而是会有抑郁发作阶段。就好像一颗坏掉的牙齿,时不时会痛起来。在发作期,内心体验极度痛苦,突然哭起来,反复絮叨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在缓解期,痛苦折磨会大幅降低,对生活的影响也会减轻。抑郁发作期从几天到几周,甚至6个月或更久。需要持续有效地治疗,更重要的是帮助抑郁症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减少复发的可能。 5.抑郁症可以不吃药,但不能不治疗。确诊抑郁症后,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经济状况,建议接受心理治疗、服药或者在服药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如果实在不想吃药,可以把这个顾虑表达出来,或许还能告诉你一些服药之外的治疗选项,比如经颅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总之,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唯独不建议的就是什么都不做期待它自己好,或偷偷改变治疗方案。 6.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患上抑郁症,自杀的风险会变高,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想自杀。根据美国HHS官网公布的数据,门诊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的人数占比大约为2%。有数据显示,至少60%曾经尝试自杀的人,是心境障碍患者(主要包括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对于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抑郁缓解期,也就是看起来好起来的时候自杀风险反而会升高,需要家人和朋友注意防护。 7.抑郁症患者不总是不开心的。抑郁症并不会改变人的各种基本属性。抑郁症发作期间,患者也仍旧会笑。只是那些快乐可能稍纵即逝。有些患者在发作期,甚至还会努力表现出开心的样子。开不开心从来就不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也不要拿开不开心判断抑郁症是否治愈。 8.不需要刻意逗抑郁症患者开心。抑郁发作期间,患者的情绪体验会变得空白,动力会变得低下,对自己的认识会偏向负面,食欲和表达欲都可能会下降,逗患者开心的行为可能暂时触动不到他。这种行为可能会被患者理解为关心的方式,也可能会被患者曲解为“我不正常”或“你说的我做不到”,徒增压力,更好的做法是顺势而为。如果他想坐着晒晒太阳,那就陪他晒太阳,而不是让他出去走走。倾听他想要的,而不是给更多的指导建议。 9.抑郁症患者不是懒也不是不努力,只是负面情绪很难控制。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退缩、畏难情绪,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发病时,强烈的负面体验远远超出了自身能调节的范围,患者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责、无助。“想开点”“你经历的都是小事”这样的劝慰无济于事。患者身体里的某个调节器暂时坏掉了,就好像我们不能让一个感冒的人马上停止咳嗽一样。而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打破越难受越不想动,越不动越难受的恶性循环,让自我调节机制重新发挥作用。 10.抑郁症不会传染,但也请陪伴者照顾好自己。我们总说需要对抑郁者给予更多的爱和包容,但也别忽视陪伴者。陪伴者往往因为疲惫和缺乏支持、理解,自己的压力很大,也可能会处在抑郁状态。这不是传染,而是疲劳、压力、自我关怀有限的一种结果。如果感到需要帮助,可以试着找一些抑郁症小组,找到一群一起陪伴抑郁症的人,更容易获得归属感。抗击抑郁是场持久战,照顾好你自己,他才能在你支持下走得更远、更坚定。其实,关于抑郁症,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甚至都还搞不清楚,身体里的哪部分出了问题让一个人变得如此脆弱。正确认识和理解抑郁症,是我们和社会要共同迈出的关键一步。 区疾控中心 王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