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体育达标测试,作为班主任的我也陪着孩子们一起去操场训练,50米×8往返跑成了不少孩子的“老大难”项目。回教室的路上,小毛沮丧地对我说:“老师,这个项目看来我是不会及格了!我也想每天坚持练一练,每天跑上1000米,可是有时作业多,没时间练,有时要去外婆家,有时真给忘了!真希望能有个手机,像爸爸健身一样,每天打个卡,这样就不会忘记了……”“打卡?好主意,虽然你没有手机,但老师帮你建个卡,怎样?”我笑着说。小毛有点意外,但看到我认真的表情,他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于是,将计就计,班级的“打卡纸”“打卡墙”应运而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参与其中,我们班的“打卡”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设计“打卡纸”,确定微目标 “打卡纸”的出现,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新鲜事物,更意味着一种自我挑战。孩子们是最乐意接受挑战的,可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打卡过程中,不断树立自信,并且持续获得成就感,我认为目标的制定不能过于“高大上”,时间上也不宜过长,所以,我们决定把设定的目标叫做“微目标”。 小超,一个仰卧起坐较差的男孩,一分钟只能完成10个左右。他为自己制定了“本学期仰卧起坐争取达到一分钟45个”的微目标,也许通过努力,孩子能达到,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是不能实现呢?他也许会丧失信心,无法享受到“打卡”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于是,我建议他先把目标改为“两个星期争取达到一分钟18个”,如果没实现,就再用两星期继续来完成这个目标。孩子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在他那设计精美的打卡纸上,画上了两个星期的日历和一个大大的美术字“18”。 近期微目标的制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以及不足。目标达成了,学生不仅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深刻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制定下一个“打卡”计划的积极性也就越高了;如果目标没达成,那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或者方式方法有问题,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调整。 二、“打卡纸”上墙,公开微目标 在孩子们制作完“打卡纸”的同时,我们的“打卡墙”也新鲜出炉了。“打卡墙”的设计,我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从形状到背景图案,从底色到上面的名言,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定,再进行集中选评,并请班上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认真制作。当我将写着“坚持就是胜利!”的“打卡墙”(板贴)郑重地挂在教室后面最显眼的地方时,我看到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兴奋。 我告诉孩子们:当你将“打卡纸”贴到“打卡墙”上时,就意味着你的微目标就此公开了,不能随意更改,所以,请慎重!有的孩子坚定地点点头,有的孩子略显迟疑,也有的孩子在低头修改……当孩子们陆陆续续将“打卡纸”布满“打卡墙”时,那仿佛是一幅绚烂的图画,美丽而又充满希望。 三、充实“打卡纸”,接近微目标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曾经说过: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提倡尽可能多地给儿童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良好的教育效果产生于内部需要而不是外部压力。 当孩子们的微目标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内心时,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给自己下的任务,“不能轻易放弃,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就会时刻提醒他们,内部需要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也看到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画面:小毛同学每天放学让爸爸迟接10分钟用来跑步,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咬牙坚持着;小周同学为了作业本上书写成绩的“A”,适当放慢了书写的速度,那几个“龙飞凤舞”的字也销声匿迹了;小任同学,为了一分钟能做到24个仰卧起坐,每天拍视频发到班级群,请全班同学监督;小俞同学为了每天完成5道数学拓展题,将题目带到学校,一有空就开始冥思苦想…… 看到孩子们每天在“打卡墙”上自信地打上一个√,或者记录当天的成绩,看到“打卡纸”上的内容越来越充实,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虽然,这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自律。孩子们也欣喜地发现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四、评价“打卡纸”,实现小目标 由于孩子们每一个小目标的周期都不一样,因此每周一我都会利用晨间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打卡”评价。对于到了一个目标周期的“打卡纸”,首先查看打卡情况,是否做到坚持;再检查一下打卡效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对于这项工作,家长们也比较支持,所以很多时候会在朋友圈发孩子在家打卡的内容,或者录一段视频到班级群,让同学们监督打卡。 对于“打卡”成功的孩子,除了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外,还要制定新的“打卡纸”,进行下一轮挑战;而“打卡”不成功的孩子,则有“补卡”的机会,能再次对原来的目标发起挑战。 其实,无论“打卡”是否成功,我更多地看到了孩子们“打卡”背后的努力与坚持。这份坚持,源于内心,源于对自我的督促。 一张张“打卡纸”,一个个微目标,如同连接成功的一个个台阶,它让孩子们懂得:成功并不容易,从微目标到大理想,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无怨无悔,坚持不懈!相信,我们的“打卡纸”会越来越有深度,我们的“打卡墙”会越来越有厚度,孩子们的微目标会越来越有高度,他们的自我监督能力会越来越有强度! 居敬小学教师 王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