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德育教育以“一核三环”的模式展开,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契约式管理模式”、集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三环串联的模式,培育孩子的纪律性、审美观、思辨力,以培养出有大视野、高格局、明事理的新时代新少年。 一、身为中国人,先铸中华魂 爱国,是油然而生的情感,是我作为班主任一直在教学和生活中渗透给孩子们的。在教学中,我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生硬地灌输和背诵这二十四个字,而是通过课文的知识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合进去。 都说“孩子是花朵,教师是园丁”的比喻老套又无可辩驳,常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我这一分的耕耘却有十分的收获,因为他们收获的是伴随一生的价值观。从机械性的记忆铸入到孩子的品格里,让孩子的价值观契合当下社会、国家的需要,是我们当前教学最艰巨的任务。把握正确的价值观,是一切学习工作的前提。 二、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创设浓厚的教育环境,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催人奋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打造一个美的环境,通过班级的美化建设,传达一种“国学之美、中国神韵”。每一期班级美化的主题我都精心设计,萦绕着“中国风”这个大背景,分化成各个不同的小主题。 以“水乡情”的美化主题为例,我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闲置的竹编筛,里面粘上扎染过的蓝布,贴上这次的大主题标语,挂在班级外的瓷砖上。教室内则用彩绘有乌篷船的木制红酒瓶盒装点窗台,并种上绿植。每次的主题我还会布置相应主题习作练习,在“水乡情”那次习作中,班里一位平时大大咧咧的男同学写出“我也想化成那一汪江南水,淹没在清晨的炊烟里。”学生们介绍自己曾经游览过的水乡,将“移步换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些在课堂上教学过的手法灵活地运用到了习作里。孩子们逐渐从不适应写作,到擅长写作,热爱写作。 美化教室的意义,不在于美化教室本身,而是在美化教室之前的想法构思,在美化教室之时的团结协作,在美化教室之后的滋润熏陶。 三、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 “契约式”的管理从一年级进入班级的那一刻开始就施行。在实践中我发现“契约式”的管理效果相对较好,因为它的条例和惩罚是由师生共同定制的,因此有效地避免了孩子们不服气的心理,也促使班规在班级产生的震慑作用。 那次学校里组织大讲座,全体学生由班主任带队参加,而我由于要参加一个会议没能带队,只能由孩子们自行组织带凳子列队去操场。其实我一直很担心会发生混乱,毕竟全校的人集中在操场。开完会后我回到办公室,其他班的班主任对我说:“你们班的学生好乖啊!” 我知道这份班规已经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们的品格。我的顾虑也消失了,我明白班规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能获得在规定范围内完成规定范围外的本事的东西。和学生们一起定下班规,在班上实行“依法治班”,让学生“有法可依”,让老师“有法可依”,这个班级的学生才能“奉公守法”。当然,定下班规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学生愿意去遵守班规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未来期许 “一核三环”模式的实践也带来了相应的成效。我们班获得了奉化区优秀班集体、书香班集体、文明班级等荣誉。学生的作文在区“红旗飘飘”征文比赛中获奖,日常的佳作还会刊登于《奉化日报》的小记者版面,有学生还获得了优秀年度小记者的称号。校内的满分班集体、美丽教室评比等我们班也是名列前茅。收获颇丰,但是我却不能懈怠丝毫。品格,向来不是大张旗鼓的宣传,而是温润如玉般滋养。这些成绩自不能说明我是成功的,只能说在德育教育这条路上,我已走过风雪一程。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不必怕自己不够光芒万丈,因为你本就是芬芳。我想,孩子们始于无声处听惊雷,未来也定能在无色处见繁花。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教师 沈嘉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