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明 笔者曾多次路过东山村,但每次都是擦肩而过,从未进入东山村,更无从了解其人文历史。在一次和泳友闲聊中,提起东山村近年民宿火爆的话题时,泳友抿嘴一笑说:“我的老家就在东山村。”哇!我兴奋得不得了,马上嚷嚷着要他带我们去东山村游览。 近日,泳友带我们一行八人向溪口东山村进发。车到东山村长廊前停下,我们循着赭红色长廊拾级而上,转弯,只见梅园石槛框大门朝东矗立,墙门为“石砌菊云图梁柱”,门额上方雕刻着“居其所”三字。转身向东俯瞰,溪口镇全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进入“居其所”,老屋的门牌标有“禄房”字样。禄房阊门面宽九间二弄,明间为敞堂,南北两旁各设“月洞门”连接南北厢房。正屋南北两边又各建四间余屋,中设小天井,东砌围墙,形成三合院。如今禄房阊门只有一位老太太还坚守在南厢房中,接受着祖先的恩泽。 在尚未进屋之前,绝没想到地处这偏僻的高山小村竟还有如此精雕细琢的古建筑,单就窗扇上雕刻的花卉、植物,其刀工之细腻、行纹之流畅,可谓精美、雅致。进入楼上,室内摆放着一张早已弃用的象牙镶嵌的牙床。四角立柱,正面多加两根立柱,左右配以木制围栏,围栏两边各安方形栏板,栏板中用象牙高平镶嵌戏曲人物。栏板中间各设有椭圆形“窗户”,中间置一脚踏板,一侧安置床头橱,另一侧摆放马桶箱。围栏两边的木板上还用墨笔书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似乎墨香依旧。至今,象牙与木头还是纹丝严密,毫无松弛,可谓匠心独到。整体看上去,这牙床玲珑剔透、雍容华贵,给人以古韵典雅之美,也可见这房、床的主人定是一位儒雅之士。 东山自然村的董氏始迁祖,先由新昌迁徙于萧王庙汪家村,后又复迁于峰岭,在乾隆己丑(1769)年又从峰岭旋迁至东山。从此在这云雾缭绕的高山上,披荆斩棘,以种植茶叶为生。数年后,娶汪氏为妻,育有三子。到了第四世孙起,终成为东山的旺族。身居深山的董氏先祖居安思危,谋划长远,告诫子嗣要广开思路,打破单一而原始的种茶、制茶方式。头脑灵活的先民利用周边生产环境的有利条件,率先从种茶向经营茶叶发展,进而形成特色产业。他们把自家种上的茶叶与自产的糯米粉揉和在一起,加工成珍珠茶,先卖给里人,里人喝了认可后,又逐渐向镇、县上推销。经过不断的摸索,董氏先民在经营中也掌握了做生意的门道,更拓宽了茶叶的销路。于是,他们大量收购周边村乃至鄞县邻近乡村的茶叶,大批量加工成珍珠茶,还在包装上进行创新设计,用自制的杉木箱,并在杉木箱四周铺上锡箔纸防潮,如此形成外型美观、内在质量上乘的精品茶叶,通过泉口竹筏运输,把自制的珍珠茶销往宁波、上海乃至南洋。 董氏经商的成功,开拓了视野,开始让子嗣进入儒学行列,希冀他们远离山野,走向城市。禄房阊门的先祖在杭州就学时,正值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间,他追求进步,积极投身于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中,破旧立新,成为推动历史变革的热血青年。还有一位董氏先贤在旧上海从事纺织业,不但通过自身的努力晋升为工程师,还培养儿子入职上海电力总公司,成为一门双工程师。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能从大山走入旧上海谋得一席之地,已属不易,更何况还能在同行中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这更是山乡人的荣耀。 东山村建村历史不长,大约在清中期才陆续有冯、董、周、蒋、汪、徐、夏等氏卜筑形成村落。后这七姓便在东山村内草创七姓庙,取名“木林庙”,共同营造全村和谐和乐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东山村的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溪口镇一张亮丽的名片。山村四周森林茂密,风景如画,溪涧流水潺潺,泉水叮咚,2021年度被省林业局评为“浙江森林氧吧”。村民普遍种植樱花、红枫、海棠、玉兰、五针松等名贵花木,成为东山村的经济支柱。年轻一代依托雪窦山核心景区,回乡创业,新兴旅游产业更是把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深秋季节,东山村随处可见高大的柿子树,金黄色的柿子挤挤挨挨地悬挂在树冠高处的虬枝上,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正是在这柿子熟了的火红年代,东山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前来旅游观光,领略东山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