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老照片唤醒的旧日回忆

    徐国平 

    几年前,在杭州的老同学将一张翻印的老照片寄给我。这张照片摄于1961年7月1日,是当时奉化第三初级中学612班的毕业照,照片中共有45名同学,9位老师。照片虽已褪色泛黄,但老师同学的面容身影仍清晰可辨。我惊喜地看了又看,并约了几位平时联系较多的同学叙旧共赏。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这张毕业照至今已超过六十年了,这半个多世纪来,同学们各自一方,碰面的机会不多。为此大家萌生了邀老同学共同聚一聚的念头。于是分头联系,在去年5月的一天,照片中的30名同学终于相聚在一起,还邀请到了1位老师。这些同学有从深圳、南京、杭州专程赶来的,有子女陪同前来的。昔日意气风发的少男少女,现在都已华发苍颜。六十年后的重逢,同学们个个心情激动,眼眶湿润,紧紧地握手、相拥,不知话从哪里说起,但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有说不完的话。

    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自己的母校。当年的奉化三初是利用西坞一所小学的校舍,于1956年8月创办的。当年在象山港登陆的“八一”强台风,使部分教室成了一片废墟。为了建造新的校舍,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到大埠将建房需要的木材毛竹串成筏,顺着潮流,经剡江、东江运到学校附近的河岸,再拆开筏子,将木材毛竹背到学校。高年级的同学最辛苦,有的肩上都磨出了血。到十几里外的河道打捞黄沙石子,到砖瓦厂运砖瓦,也是师生们顶烈日、冒风雨自己干的。当回忆起当年挑沙泥、搬砖头这些劳动场景,想到自己曾经为母校的建设流汗出力、添砖加瓦过。同学们脸上流露的是满满的自豪和幸福。

    不知是哪位同学提起了1958年的“勤工俭学”,大家又七言八语,谈论纷纷。那一年学校里2个班级60多人学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精神,到白杜马岭垦荒,住在石佛庵。上午读书,下午劳动,一个多月时间里在荒坡上开垦出了几十亩地,起垄施肥后,种上红薯。之后又进行移栽和后期养护。第二年又有一批学生去掘红薯再种植。其他班级也在校园和周边土地上种菜,种南瓜、土豆。就这样,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师生们靠自己的双手,抗灾度荒,挺过来了。

    在这张毕业照中,我蹲在第一排,和同排的两位男同学都赤着脚,我问同一排的同学当时为什么没有穿鞋子。他们说,那时因为生活条件差,整个夏天男同学都是赤脚的,只有傍晚洗脚后才穿上木屐鞋。这使我回想起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滴水成冰。但因为买不起棉毛裤,我穿着单裤寒冷难当,只好再套上一条单裤去上学,同学们说他们也有相同的经历。大家感到那时虽然生活艰苦、物质贫困,但精神层面却不贫乏。家里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大家都很珍惜。因此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成为许多同学的自觉行为,好学上进蔚然成风。夏日炎炎,在没有电风扇的教室里,同学们挥汗听课做作业;寒冬腊月,大家缩着脖子,搓着手掌上夜自修课,教室里书声琅琅。

    “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教师辛勤耕耘,同学们发奋学习,奉化三初的教育质量在全县学校中靠前,首届毕业班的语文成绩曾荣获全县第一名。

    回忆让童真回驻心田,在同学们忆及往事的欢声笑语中,昔日一件件趣事逸闻也浮现在眼前。有一位同学搬砖后汗流浃背,一头扎进菱堰头的小河里,双腿抽筋喊救命的趣话;有在马岭掘红薯时因偷吃生红薯被老师抓住的趣剧;有夜晚到田野捉萤火虫,看见飘忽不定的“鬼灯笼”(磷火),吓得女同学高声尖叫的趣闻;还有男同学结伴到居敬桥“跳桥心”(跳水)的开心往事。大家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春乘夜航船到宁波旅游。当时学校租了几条乌舢船,在船舱里铺上稻草、草席,同学们自带被褥,睡在船舱里。透过船篷的间隙望着天上的星星,大家还纷纷找北斗星座在哪里,后来慢慢地睡着了。船到横涨,要从下江通过一座泥坝进入内河,我们被叫醒上船等候船过坝,看到坝头上的工人将钢缆固定在船的两边,然后围着像磨盘一样的钢缆盘,拉动钢缆逐渐将船提升到与内河相平的高度,乌舢船的船头“膨”的一声冲入内河,水花飞溅。然后我们重回船上。黎明时船到宁波濠河码头,上船后我们到码头对面有名的“阿毛饭店”(施茂记饭店)买早点吃,看到店堂里戴着白帽子、穿着白大褂的店员,感到很好奇(当时农村里只有丧事才穿戴白衣白帽),出门后大笑不止。白天到“东门街”逛街,那时的“东门街”,只有“一百”“东福苑”楼层高一些。当晚借住在偃月街小学的教室里,打开铺盖就睡在课桌上,还睡得很香。

    从前没有走远,回忆有时像春天里的微风拂过脸颊,感到舒适,给人带来欢愉。有时像大海中的波涛,令人震撼,给人带来警示。人生中一些有意义的经历、好的精神仍然值得遐思回味和继承发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