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华晶 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常常用表格来梳理教学内容,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向。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建构表格,并用其来进行学习。在长短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通过模仿设计、自主设计、创新设计这三个步骤,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 表格是一种组织处理信息的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能看到表格的出现。好的表格,在精心设计后,能帮助学生整理资料、归纳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一、学生设计表格的重要性 课标指出,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要发展实践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课内接触的表格,基本上都是老师根据课程目标,提前设计好的,只需要将知识点往表格里排列,这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但是对于表格设计的逻辑、横向纵向间的考量,缺乏深刻的理解,常常就会出现学生的回答只局限于表面,或者涉及的范围窄小。 学生设计表格是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他们在自己建构出的程序中来解决课内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语文就是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根据学科间的关联,可以将教授的学生定位于五、六年级。学生学会根据课内学习,结合生活经验,设计表格,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设计表格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语文的教学中,所运用到的表格有3类。第一类是用于搜集和记录原始资料的统计表;第二类是在课内学习过程中,用于整理资料的汇总表;第三类是对统计资料进行总结的分析表。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要基于学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低段时期的简易表格到高段的复杂表格,设计一个长短期相结合的活动,可以从模仿设计、自主设计、创新设计,这三方面来进行。 (一)模仿设计 所有的学习都来自于模仿,教师在教学生自主设计表格时,不能将要求提得过高。表格从形式上看,可以由标题、横行、纵栏、数字等内容构成。这个阶段,就是让学生明白表格里纵横之间的关系,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通过学习和训练,利用表格阐述自己的见解。语文课堂里的表格基于课程内容,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围绕《开国大典》这一课,对于学生而言,结合生活实践经验,能表述罗列出来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大标题不变,小标题的设计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尝试着去找能够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新的学习。 模仿阶段的学习很重要,学生模仿教师在课内所出示的样板,模仿在课外曾经接触过的知识点。这是学生在掌握了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改变的是一种呈现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没有改变的是学科的概念和规则。 (二)自主设计 在模仿设计之后,学生已经知晓表格里规则和概念的运用。这个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内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一个表格,使新知识得以吸收和同化。 以《桥》这一课为例,面对同一个课程内容,在教师出示的表格中,学生只需按表填入所学知识,而在自主设计表格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学生将不同的见解体现在了表格中,如思维导图式,在概念和规则不变的前提下,巩固了新知识,甚至促进了后续的学习。 (三)创新设计 语文课程是一门面向学生多个领域学习的课程,也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学生通过多次的锻炼,已经清楚了表格的概念和构成,已有了程序性方面的知识,就慢慢地开始出现新的需求,会将语文的3类表格——统计表、汇总表和分析表,加以融合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表格里出现了更多个体化的想法,而没有千篇一律,出现了对课程主题的自我探索,这是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语文课堂内,学生设计的表格横跨了多个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是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不总是依赖着教师,利用学习到的策略和方法,学会迁移运用,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思想。 作者系岳林中心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