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嘉婷)从2008年奉化举办首届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以来,十五年间,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的影响力超越学术和宗教范畴,既成为奉城市民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也让“东方的微笑”这一弥勒文化独有的符号享誉海内外。弥勒文化节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华文化传播海外,“布袋和尚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化区被命名为“中国弥勒文化之乡”,雪窦山被授牌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以节为媒,相约名山,弥勒文化节持续推介弥勒文化,提升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影响力,不断擦亮奉化城市名片。 文旅融合 打造全域旅游强引擎 近年来,记者发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来自五湖四海的香客、游客将雪窦寺作为祈福的地方。每年除夕夜,去雪窦寺敲钟成了奉城最热闹、最有年味的事情之一。宁波橙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邢锡恩称:“如今,不少游客报团时会直接点名雪窦山。” 2019至2021年,全区共接待游客581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6.8亿元。文旅融合正成为旅游发展的强力引擎。“持续多年的弥勒文化节活动,除了为雪窦山‘立名’外,更打响了文化品牌,为溪口乃至奉化的文旅产业注入恒久动力。”弥勒文化节执委会办公室负责人称,“在全域一盘棋的当下,我区以节为媒、文旅融合、放眼全域,构筑‘大名山’格局,打造融合奉化山水的特色节庆旅游线路,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据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我区紧紧围绕“美丽大花园”“海岛公园”“诗路文化带”等部署要求,每年安排5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全区已有172个村庄创成A级景区村庄,我区荣获“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示范工程县称号,成功创建省AAAA级景区城,并借助名山风景线、青创大走廊等“精特亮”工程,优化沿线旅游资源,带动城乡品质提升。经过多年培育,我区已经到了将文化品牌建设向旅游、商业价值转化的时期。今年以来,应梦里景区等系列新景点大放异彩,成为国庆假期宁波旅游的新沸点。 深挖内涵 助力名山建设迈上新台阶 雪窦山风景优美、人文荟萃,雪窦山名山建设的步伐与盛会相伴而行。 我区从2014年启动新一轮雪窦山名山建设项目以来,围绕弥勒信仰与弥勒文化这一核心,将雪窦山建设成为弥勒信仰弘法中心、弥勒信仰朝觐中心、弥勒文化研究中心,确立雪窦山的弥勒根本道场地位。 2015年起,弥勒文化园核心项目陆续开工建设。2017年,浙江佛学院率先投用。“上、下雪窦组团”的核心寺院永平寺、资福寺等项目均已建成投用,作为“一带”项目的入山亭、茗山坑、玄坛殿等朝觐古道修缮完成……近日,弥勒文化园标志性建筑——弥勒圣坛工程完工交付。 为深入挖掘名山内涵,这些年,名山建设软件工程持续推进。成立宁波雪窦山弥勒文化研究院,编印出版《弥勒文化与人间佛教》《弥勒文化的社会价值》等多个文集,先后组织了四届中国弥勒文化暨太虚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四届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两届弥勒文化高峰论坛“五人论道”学术活动,弥勒文化研究基地等五个基地相继落户,弥勒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在做好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弥勒文化宣传推介不断加强。承办了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开幕式、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等国家级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根本道场形象广告登上央视一套,成功发布首个城市超级IP“神奇布袋小子”,两部弥勒题材动画片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如今,雪窦山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节庆活动贵在坚持和创新,我们要持续打响中国佛教五大名山这个品牌,持续深化‘东方的微笑’文化符号,从一座山到一座城,塑造‘微笑奉化’城市形象。同时,节庆活动要以效益为导向,深度融合旅游、文创等产业,共推全域旅游发展,谋求共同富裕。”弥勒文化节执委会办公室负责人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