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B9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我们的三十年

    30前的12月28日,在公园路一条小弄堂的一座不起眼的三层楼房里,奉化人民广播电台、奉化电视台成立了。

    一切还是那么的简陋,电台沿用了广播站的大多数旧设备,一天七小时的广播时间总让人意犹未尽。一两套谈不上档次的摄像设备,撑起了一周两档的电视新闻节目。可在我和我的同事们眼里,一切是那么新鲜。兴奋紧张之余,开始接受全新的考验。

    充分,契合了人民群众的紧迫需求和媒体人的孜孜追求

    建台不久,一部《射雕英雄传》的播出,一时让奉城万人空巷。我几次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搞调查。感动之余,不免又颇多感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之贫乏可见一斑。充分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成了首要的工作目标。

    不久,主打节目《奉视新闻》实现日播,架起了一座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空中桥梁,专题节目《锦屏万象》和后来改版的《奉城纪事》忠实记录奉化人的生活百态。《1890百姓热线》关注民生,一年上千件来信来访件件有着落;《阳光行动》让政府部门的工作接受广大群众公开的质询和监督;《聊天八只脚》用方言讲身边的故事,拉近了与市民朋友的距离;《欢乐737》让普通的奉化人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

    创新,融合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媒体人的倾力探求

    在我的潜意识里,创新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特质,它更有一种魅力,引我和我的同事们为之如痴如狂。

    2012年8月,特大台风“海葵”来袭。为充分发挥快捷优势,不同节目部门统一调配,组建起15个报道小组。在缺少直播设备的情况下,电视台每隔二小时推出最新报道,最多一天共播出七档抗台特别节目,最早一档在早晨7时。这在当时全省县级广电媒体中可谓绝无仅有。在新闻人眼里,抢时间、抢速度,新闻才更有力量。2015年7月台风“灿鸿”来袭,转播车开进三防指挥部,实况转播市委市政府抗台紧急会议,把市委、市政府抗台决心、举措和工作要求第一时间传达到全市干部群众中。

    电视对农节目的成功改版,堪称奉化新闻史创新路上的点睛之笔。2012年,整合《农村百事》和《聊天八只脚》推出了全省第一档日播对农节目《乡间小路》。节目组立足于田头,服务于三农,栏目终成农民兄弟的“知心人”。

    有心,创新无时不求;有能,创新无处不在。三届经济风云榜,各有千秋;竞技类党建节目《谁与争锋》跌宕起伏;系列访谈《文明一点》娓娓道“理”;大型党建活动《初心红》透人心扉;电视问政节目《民生大问政》开宁波之先河。

    争先,聚合了当今时代的声声召唤和媒体人的笃行不怠

    争先进位、比拼赶超几乎从来就是新闻人的常态,印象中实施的“精品战略”从来没有放下过。创作有深度的、被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就像烙印刻在几代新闻人的心坎上。宁波市级评奖,周边县市台得一两个一等奖喜上眉梢,奉化台得三四个却为寻常事。2014年竟得八个一等奖,涉及新闻、专题、播音、青少、文艺、公益广告等。《乡间小路》连续五年获全省对农节目一等奖,被省里评委称为“对农宣传的奉化现象”。

    2015年,我在宁波市首届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表彰会上发言说,“一个中级职称的总编辑,手下有六人获高级职称”,宁波电视台八百平方米的演播厅里一片哗然。对奉化台长期实施的人才战略和收获的成果,同行们无不感到诧异。

    岁去弦吐箭,弹指一挥间。此时,参加工作四十年来广播电视的发展点点滴滴如在眼前,我为之倾注毕生的奉化新闻事业,正当而立青壮,并已插上融合的翅膀,振翅高飞。思此,我何等快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