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日报复刊30周年了!”当我获知这一消息时,一时很惊讶。惊讶于时间过得真快呀!我在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投身报业,坚守新闻采编一线20多年,尽自己所能,履行着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蓦然回首,自己的新闻事业始于奉化日报。如果没有奉化日报的引领,就没有我后来的成长。 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1993年春,我还是奉港中学的教师,但已被借调到奉化市教育局教育志办公室工作了5年。当时,《奉化报》创刊仅几个月,有一天,我在办公室里第一次“巧遇”了《奉化报》,报上有招聘记者编辑的公告。 “真巧呀!”我立即动心了。因为在大学里当过学生记者,我很想再挑战一下自己。 1993年8月,我调入奉化报社,先从编辑做起,边学边干。那时,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都是手写的。编辑常用的工具有一支黑色的水笔、一瓶红墨水、一支毛笔、一瓶胶水、一把剪刀,直接在稿纸上修改。要给每篇稿件润色添彩不容易,刚开始学着划版样时也很难。 1994年秋,奉化报社给了我赴杭州大学函授新闻专业的机会。通过杭大三年系统的学习,我解决了一大困惑,即“以前我只知道要这样做,现在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在奉化日报的培养下,我从新闻的“门外汉”,渐渐地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新闻人。 我在奉化日报工作了8年,牢记“脚板底下出新闻”的行话,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并获得各类新闻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二件事。 一是1996年7月,我写的《布料风波》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奉化服装城里发生的本地布料商殴打温州布料商一事,最终得到妥善处置,并引发了关于“经商环境要开放,还是要封闭”的大讨论。这篇报道在宁波市女记协首届好新闻竞赛中,获得唯一的一等奖,后来又获评全国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2000年秋,我应聘东南商报记者,面试官是宁波日报副总编辑沈长根,他问我:“你认为你采写的《布料风波》,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哦,几年过去了,这篇报道还让沈总惦记着呢! 二是写内参给政府部门提合理化建议。如1997年2月,政府部门决定筹备隆重的大型元宵灯会,我在采访中获悉,不少人对这事有想法。于是,我向总编辑汇报后,急速写成内参,送达相关决策部门。最后,大型元宵灯会被取消,只在中山路上展出已制作好的少量彩灯。事后,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我说:“你这份内参非常及时,否则会造成人才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2001年,我调入东南商报,长期坚守在记者岗位。这期间,有很多次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得到了奉化日报老同事的帮助,特别是奉化日报副总编辑胡亚佩,我俩的联系,几乎都是谈工作上的事,如某一个标题如何制作得更加精准优化、某一篇新闻稿件如何选择最好的切入点等等。 2013年5月,我获评宁波市总工会文卫系统“十佳职业道德标兵”,这是对我业务能力的充分肯定,我感恩于奉化日报和东南商报的多年培养。 祝福《奉化日报》,祝福我的老同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