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初心不改,三十年笃行不辍。时间标注着前进的步伐,30年间,奉化电视台化茧成蝶,跨越发展,讲述一个个流光溢彩、真实生动的奉化故事,写就一首首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向的壮美长诗。 回首过往30年,万般思绪涌上心头。我时常想起奉化电视台刚起步的那几年,老一辈电视工作者们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干劲,在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创业,上下求索,走进千家万户。 奉化电视台开播初期,人手少、业务生、设备缺、资金少,节目播出时间短、内容不规范、包装效果差。电视收看覆盖范围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东不到西坞、南不到尚田、北不到江口,西面则被高山挡住,人称“大桥电视台”。即便在这范围内,观众打开电视也经常会看到屏幕飘“雪花”,只能悻悻而去。现在说来有些难以想象,奉化电视台开播的当天只播出了2个半小时的节目,比原先安排的3小时相差近半个小时。究其原因,既有软件问题,也归于硬件的短缺。当时负责电视采编制作的只有12人,大多数都不是专业人才。使用的三套摄像机中一套半是家用摄像机,最基本的推拉摇移动作都不能做。资金短缺是电视台的头等难题。1994年,局台分设,电视台“一穷二白”,外借了一万元才能勉强支撑日常开支。而此后半年时间,记者、技术人员的差旅和三轮车费都是自掏腰包,却无一人抱怨。 “慢慢总会好起来的!”这是开播初期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面对重重阻碍,广电人从来没有畏难情绪,反而互相打气鼓劲,踏着分秒赶路。我们四处筹措资金,陆续添置急需设备,缓解器材紧张局面,建造四个差转台,为各乡镇站转播提供条件。片源短缺,我们就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电影公司合作办起《奉视影院》栏目。在多方努力下,节目播出时间不断增长,栏目不断增加,时效不断增强,不到半年就进行一次节目改版,一批有看点、有温度、有观点的为大众喜欢的节目陆续推出。 追溯旧时光里的时代浪潮,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广电人涌现出来,他们爬山蹚河,用脚步丈量奉化大地,用笔尖记录城市更新,用声音传递奋进力量。如今,万物互联的崭新时代已经到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区融媒体中心正高质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巩固舆论阵地,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多元产业格局,强势挺进互联网主战场,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式,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30年后的今天,我想广电人可以自豪地回应:“我们好起来了,而且越来越好!”从成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现在的“瓜瓞绵绵”,广电人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述奉化故事,传播奉化声音,展现奉化形象。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一个个故事……他们见证着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记录着每一次发展的铿锵步伐,也激荡了每一份澎湃的个体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