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B9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印记

    1992年10月1日奉化日报复刊,至今已有三十年。我们第一二批进报社的老同志,多数到了退休或接近退休的年龄。但遥想当年,还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1993年7月,我从教育系统调入奉化报社,2003年10月,又因工作调动,离开报社。

    这十年,是县市报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奉化报社事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报社先后在夏幼卿和沈国民两位总编带领下蒸蒸日上,报纸从周一小报发展到对开日报,广告收入也成倍增长。身在其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单位事业发展给每一位个体带来的快乐与荣耀。

    从28岁到38岁,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期都留在了报社。岁月在带走美好青春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丰盈的内心。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女教师蜕变成一名风光女记者,破茧成蝶的过程,得到了领导的培养、同事的帮助,也为自己的上进和努力点赞。十年中,我当过编辑,跑过记者,做过广告,品尝了工作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从教师转行新闻,虽有相通之处,但毕竟是隔行,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除了恶补专业知识,还得到了报社老前辈的传帮带。经过多年磨炼,不断进步,不断超越,渐渐地练就了较为过硬的采编技能,采写的报道、编辑的版面受到读者的欢迎,在社会上产生过一定影响。比如,《西坞力邦村为外来民工营造温馨的家》一文在《奉化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后,引起较大反响,也引来了各路记者,为以后力邦村成为全国典型助了一臂之力,此文也多次在各级新闻评选中获奖。2001年,由胡亚佩副总编策划,由我负责与市长电话合办的奉化新闻界首条“新闻热线”,备受读者喜爱,撰写的新闻论文《办“新闻热线”的体会》,在《新闻实践》杂志上介绍经验,并在省第三届县市党报新闻评论评选中获奖。

    多年的记者生涯,使我养成了“新闻采写不过夜”的好习惯。新闻是讲究时效的,从当记者起,我就立下一条规矩:当天事当天毕。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当时都是手写稿,难度大一点的稿件往往几易其稿方能成文,因此写稿到半夜是常态。慢慢地,我又练就了写稿不打草稿的本领,成了报社出稿率比较高的记者之一,每月考核名列前茅。

    翻阅橱窗里一本本红色的获奖证书,再细看一箩筐从黄色纸封面到黑色软皮面、从奉化报到奉化日报的采访本,一个个采访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奋笔疾书的自己。这些被我珍藏了几十年的本子,在一次次搬家时总是舍不得丢弃,它们真实地记载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和曾经激扬的青春,让人回味,使人沉醉,令人欣慰!

    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也是很多人的梦想,但这背后是无数的汗水和泪水。有时,为了采访一个人,在经历多次的拒绝和碰壁后,依然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接受采访;有时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还想不出一个好的标题,以致做梦都在求索;有时,编辑空着版面等你交稿,而你突发急事需要处理……无数次的锤打历练,丰富了我的阅历,磨砺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能力,这是记者这份特殊职业给我带来的成长和收获。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年,媒体和许多行业一样都在转型和发展,衷心祝愿三十岁的奉化日报守正创新、办出特色、充满生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