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B9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台之初的编辑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30年过去了。回忆建台之初的情景,往事历历使人感慨万千。

    奉化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奉化广播站。建台时因受资金、人员、设备的限制,新设备和人员增添甚少,编辑部采访设备最好的只有一架索尼采访机,且没有配备一名专职记者。复刊建台之前,广播站是一枝独秀,现在是三家新闻单位并驾齐驱,为了把传统媒体做强做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广播人必须锐意进取,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广播传播快的优势,才会迎来新的生机。

    我是建台前三、四个月从市文化馆副馆长的任上调往市人民广播电台任副台长兼编辑部主任。那时的编辑部涵盖了总编室、策划部、新闻部、播出部、广告通联部。只有一档《奉广新闻》三个栏目加之文艺编辑共四人,广告兼通联人员一人,播出组五六人。

    面对重重困难,台长林崇成非常重视编辑部的工作,多次向上级要求配备专职记者,至1993年底电台终于有了2名专职记者。同时,我们积极依靠全市31个乡镇报道员和机关事业单位报道员向我们投稿,获得了一些稿源,但稿源还是很不足。为了不漏播全市重大消息,扩大电台的影响力,老编辑刘俊亮、林祖焕、江君英、汪建芳、林亚君等人,自我加压,既是编辑又是记者,自觉接受指令采访和自由采访,他们上午外出采访,中午写稿,下午编辑稿件。待采访活动多时,播音组的同志也要外出采访。作为副台长的我也经常外出采访、撰写稿件,遇到某一编辑人员有事请假,顶班完成节目编辑。那时大家虽然很忙很累,但从不叫苦叫累,一步一个脚印。

    在诸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大力倡导现场录音报道、记者现场口述报道,建立健全内部考核机制,实行多劳多得奖金制度。大量现场录音报道、口述报道的采用,使新闻和专题性节目的可听性大大增加,也涌现了一批好作品。

    1993年6月2日晚上,我接到了滕头村老书记傅嘉良打来的电话,要求我亲自采访6月3日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一行考察荣获“全球五百佳”称号的滕头村,并要求全程录音作为他们村的史料。6月3日早上,我提前到达滕头村做好采访准备。待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一行7时30分到达时一直跟随采访录音,直至采访结束。全过程录音采访一个多小时。回台后,我精选内容撰写稿件,交董伟录音制作,此稿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滕头村党史陈列馆中至今还挂着这张采访照片。1992、1993两年,我们编辑部全体人员凭着一份炽热的爱与追求,在困境中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共有6件作品在省市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