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长面是浙东地区传统的特色面食。我记得第一次到丈母娘家,丈母娘端上来的点心就是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长面下鸡蛋。以前在农村,家里来了客人,左邻右舍会送来长面蛋。女人坐月子,红糖下长面是主食。老人庆生做寿时,都要吃长寿面,既补身子,又有长命百岁的寓意。 我的一个老同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做长面,共做了四十多年,是奉化长面制作工艺的非遗传人。近日,我去西坞老家探访他,知晓他因年老已将技术传授给了他的侄子,但家里的长面作坊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年有兴趣时还会重拾这门手艺,前几天就做了一次。 老同学热情地陪我来到他家老房子的长面作坊,房子面积不大,但设备安放整齐,保养完好。面架和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充分显示了作坊主人严谨认真、一丝不拘的手艺人行事风格。 “这是我自己研制的面条挤出机,一次能挤出四根细条。”他指着一台看似简单,但很实用的半机械化机器对我说。听他介绍,在这以前,长面制作全靠手工。从和粉到搓条,先粗条后细条,再到绕面、拉面、晒面,工序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有不少工艺上的要领他也是经过不断琢磨才掌握的。 原来这一盘盘色如银丝、细似纱线、细腻柔滑、全长2米多的长面制作还有这么多技巧,我不禁频频发问。 老同学见我对他的手艺感兴趣,也感到高兴。随手在桌板上拿起一小团白馥馥的面团对我说,你别看它是一个很普通的面团,其实里面大有讲究。选的面粉要筋力高、色泽好,和粉时加多少水、放多少盐要根据天气冷暖、睛天阴天而增减(雨天不能做面),盐放多了面条拉不长,放少了面条长而无力容易断裂。老同学说,他经过多年摸索才掌握了面粉、水和盐的合适配比。还有和粉时要反复揉搓压挤,既可以让水和盐充分、均匀地渗透到面粉中,又能使粉团柔滑松软。 老同学接着介绍说,和粉后过半个小时左右开始搓条,先把粉团放在面板上,用刀切成5厘米左右宽的条子,再用手搓成圆的粗条,一根根接起来后,盘进缸里,每盘铺一层都要涂食用油,然后密封半小时,再拿出来搓细条,搓到直径一厘米左右,再用同样方法铺入缸里。 接下来的工序是在两个小时后的绕面,即在专用凳子上插两根一长一短的竹棒,把细条在两根竹棒之间绕,绕成“8”字形的细条后放入长面柜,柜内每层之间有横条,既防粘连,又能自动拉长面条。 听老同学讲了这些,我才知道这根小小细细的长面条工艺这么复杂,工序这么繁多,他说:精细活还在后头呢。第二天早上,要从长面柜取出细条放置在面架上,面架高2.5米,可升降,上下各有50个洞,插七八根竹棒拉一把即可将细条拉长50厘米,过几十分钟,再拉第二把、第三把,直到拉到2米多长。“慢工出细活,久久方为功。”这全靠手工技艺。拉长时要一边拉,一边手摸面条,凭手的感觉均匀用力,防止断裂。拉好后再把面架移到室外晒太阳。期间还要注意是否有风,及时调整在室外的干燥时间。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制作长面不仅工序复杂繁多,而且费时间、耗体力。夏天凌晨一二点钟就要起床干活,中午在烈日下收面,也很辛苦。碰到天气突变下雷阵雨,为了抢收在室外的面条,一家人都要竭尽全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离开老同学家,与他握手时,才注意到他的手掌上长满了粗硬的茧,手背上突起明显的青筋,显得粗糙。就是这双四十多年来辛勤操劳的手,给千家万户送去了美食,我也深为他的匠心和敬业精神所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