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潇潇 我曾在多年前的旧文中写道:“有人考证过,在唐一代,杖履踏访歌咏剡源九曲和雪窦胜景的有百余位诗人,由此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东支线。”后来随着了解渐多,我对这“有人考证”的百余位唐代诗人来过奉化的结论渐生怀疑。不久前又看到一文,说奉化自“唐、宋以来有数百位文人墨客来赏景郊游,单唐诗就有1500首左右”。称唐宋以来有数百位文人墨客来奉实在是说小了,而称“单唐诗就有1500首左右”则夸张得让我几乎惊掉下巴。如果说,称踏访奉化胜景的有百余位唐诗人,可能是出于对乡土的偏爱,把所有可能来过四明山的唐诗人都算在其中了,姑称“差之毫厘”,那么,称有约1500首写奉化的唐诗,实在是“谬以千里”了。 有关奉化的唐诗,应该是写奉化山川人文的唐诗。据宁波大学教授李亮伟研考,“明确写宁波且占主要篇幅的”唐至五代诗80首。宁波原属会稽郡、越州地,迟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才单独设州设县,文化发育不如浙东唐诗之路主干线沿线越地早,有数十位唐诗人吟咏宁波,也算正常。其中,写奉化的有20来首,在当时明州各县名列第一(堪与比肩的余姚在唐代属越州不属明州),也属难得。 方干(839-约888)是最早游历奉化并留诗最多的一位唐诗人。方干,号玄英,睦州桐庐县(今桐庐市)人。应进士举不第,隐于“萧然山水间,以诗自放”,“萧然山水间”就是会稽鉴(镜)湖一带,今杭州萧山区名即来自萧然之山。他留下的吟咏奉化的诗有5首,分别是《登雪窦僧家》《游雪窦寺》《题雪窦禅师壁》(一作《赠雪窦峰禅师》)《游岳林寺》和《贻亮上人》。《全唐诗》收有他的348首诗,但《游雪窦寺》未收于《全唐诗》和《玄英集》,见于黄宗羲《四明山志》、清康熙《雪窦寺志》、雍正《宁波府志》和《全唐诗续拾》;《游岳林寺》见于清康熙《明州岳林寺志》、光绪《奉化县志》和《全唐诗续拾》;《贻亮上人》见于宋《宋高僧传》,亮上人为唐高僧、奉化人宗亮(819-898),时住持明州国宁寺(后改天宁寺,在今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路,现尚存唐塔)。 对奉化歌咏力度最大、影响最大的当数晚唐双星子座诗人“皮陆”。那年,久隐于四明山的道士谢遗尘拜访陆龟蒙(?-约881年),道士不食人间烟火,唯言四明山水之奇之异,引得陆诗人诗兴大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四明山九题诗》。好友皮日休(约838-约883)读后亦大发诗兴,以九题唱和,遂成浙东唐诗之路东支线的华彩章。这九题诗中,有四题写的是雪窦胜景:鞠侯、云北、云南、过云。鞠侯岩即徐凫岩。雪窦山一线岗岭有云不绝二十里,古人给起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雅称“二十里云”。岗岭北为云北(包括当下的网红地栖霞坑),以南即云南,南北往来穿云过雾即过云。因皮陆唱和,雪窦山一下子多了八首唐诗。 还有吟咏奉化的几首唐诗,分别是崔道融(生卒年不详)的《雪窦禅师》、贯休(832-913)的《怀四明亮公》(亮公,即方干《贻亮上人》诗中的“亮上人”)。按以上算来,纯粹咏奉化山川、人事的唐诗有十五首。雪窦山属四明山脉,四明山脉横跨明越两州,若再算上施肩吾《宿四明山》、孟郊《送萧炼师入四明山》等数首诗题有“四明山”字眼的诗奉化也有份,那总计就有二十几首了。 与奉化有关的唐诗,也该包括唐代奉化籍诗人的作品。第一位是孙郃(生卒年不详)。孙郃,字希韩,明州奉化人(也有一说为台州仙居人)。唐乾宁四年(897)进士及第,因其师方干向皇帝推荐,官至左拾遗,后隐居奉化南山。他有三首半诗入选《全唐诗》,内容与奉化无关联,分别是《古意(二首)》《哭方玄英先生》和散句“仁宦类商贾,终日常东西”。第二位是释宗亮(生卒年不详),即前已写到的亮上人、四明亮公。其俗姓冯,名元亮,原籍奉化。唐开成年间(836-840)出家,大中年间(847-859),为明州国宁寺住持。其诗存有《它山歌》《它山堰》《咏范供奉礼舍利塔》《灵鳗井》《题瓶壶峰》等。两位奉化籍诗人,共留存有八首半诗。 有近年编的《奉化历代诗选》还列有唐奉化诗人邢允中和唐武侯宫人。但在集奉化历志之大成的清光绪《奉化县志》中,查不到邢允中其人其诗。其诗《洗鉢潭》《驻锡峰》两首见于清人编的《全唐诗续拾》,摘于清康熙间舒顺方、董彦琦编纂的《剡川诗钞》,而其源头颇为传奇,说是西山护国院(在今锦屏街道西溪村)禅师“锄地得石镌诗其上,因为录存”。研治中国史学的四把钥匙是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其中历代职官制度尤为重要。近有学人考证,邢允中曾任左班殿直、监盐酒商税务,而左、右班殿直的职官名称仅存在于北宋,所谓“唐元和诗人邢允中”缘于清以来学者未能注意北宋职官“左班殿直”而导致以误传误,认为邢实为宋人而非唐人,其具体职务是以左班殿直监奉化县盐酒商税务。唐武侯宫人的一首《离别难》见于清代《四明诗干》,并记:“唐武侯宫人为剡川士人妻,配入掖廷。”《奉化历代诗选》编选者以“剡川即(奉化)剡溪”而迁入唐奉化诗人之列。其实,剡溪明州奉化有,越州也有。越州剡溪是浙东唐诗之路主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和知名度均超奉化剡溪,唐诗人留踪和留诗也更多。它从嵊州发源,向北与曹娥江、镜湖相接,周边地区古亦称剡川,如唐开元间,沉湎于道术的贺知章以病疴之身向唐玄宗请求告老还乡,并想把自己在萧然之山麓、镜湖之畔的故宅辟为道观,唐玄宗即“诏赐镜湖剡川一曲”给贺的道观作放生池。查宁波最早的地方志宋宝庆《四明志》和奉化历志,也无唐武侯宫人的记载。据此,可基本推断唐武侯宫人非明州奉化籍人士。 编于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也把唐以后的五代之诗也收入其中,若照此标准,奉化的释契此(布袋和尚)、延寿(曾住持雪窦寺)和契此弟子“摩诃太公”蒋宗霸的偈诗也可算在唐诗之列了,但在我看来,这算为唐诗也太没成色了。 在浙东唐诗之路东支线(由越州向东至明州境内)上,奉化所留唐诗本是名列前茅的,以夸大不实之词哗众取宠则要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