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荣华 今年2月18日,奉化布龙入选杭州亚运会、亚残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资源库。获此消息,兴奋不已,抚今思昔,追根溯源,为奉化布龙传承发展作出特别贡献的“龙伯伯”陈世雄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是一位执着弘扬奉化布龙文化的普通农民,更是奉化布龙“非遗”瑰宝的艺术之魂。 陈世雄,男,1913年生,今年刚好是他诞辰110周年。他是尚田条宅村人,1958年成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我与他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而我当时刚好是尚田文化工作的负责人,正着手整理编写奉化布龙的资料。 对于奉化布龙的相关资料,在当时的奉化来说是一片空白,所以对我来说是一头雾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从条宅村这个“根据地”入手,骑着自行车,只身来到这个村子。后来结识了被村民称为“龙伯伯”的陈世雄。当时他已是年届古稀之人,但看上去仍很精神,待人和蔼可亲且很健谈。就这样,我依靠这位奉化布龙的“活地图”和“活字典”,逐步进入“角色”,与陈世雄和村里其他老舞龙队员一起,回忆、探索和创新,努力把奉化布龙的资料收集好,整理编写成册。 陈世雄自幼爱好舞龙,13岁开始就与村里的青少年一起舞动草龙。17岁开始舞布龙,18岁投师著名的民间龙舞艺人陈阿满先生。经过多年苦练,他已成为当地的舞龙高手。他从14岁开始学做木匠,学会了自制布龙龙头、龙节、龙棒以及龙体上的其他道具。 陈世雄思路敏捷,记忆力强。1943年,刚满30岁的他,组织了一支条宅舞龙队到大堰、柏坑、万竹等山村表演,苦练舞龙技艺。1946年正月十三“上灯日”那天,奉化商会在当时的大桥镇沙滩街举办了一场有108条布龙参加的全县舞龙大赛。在龙头手陈世雄的带领下,条宅村舞龙队员在村里苦练了三昼夜,练出了在板凳上跳龙的硬功夫。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一面标有“活灵活现”四个大字的锦旗。从此,条宅村舞龙队名扬全县。 新中国成立后,奉化民间舞龙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5年2月,条宅村舞龙队首次走出奉化,应邀赴杭州表演。同年3月,陈世雄带领条宅村舞龙队,赴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当年的《人民画报》刊登了条宅村舞龙队的表演剧照)。同年4月4日,他们在北京为中央领导演出,受到热烈鼓掌好评。1958年,因陈世雄继承发展创新奉化布龙艺术成绩显著,被中国舞协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 据陈世雄叙述,奉化布龙的龙身长短可以分为9节、12节、18节、24节等。其中,12节龙在龙节内预先装置可以点燃的红烛,在夜间起舞时,像一条翻动的蛟龙凌空飞舞。9节龙由于节数适中,舞动起来最为矫健灵活,很受观众欢迎。 条宅村是奉化9节龙中的佼佼者。陈世雄创造的奉化布龙舞蹈的风格特征,经过提炼,归纳为两句话,即“人紧龙也圆”和“龙飞人亦舞”。所谓“人紧龙也圆”,指的是龙体的形象。布龙舞得圆不圆,是衡量布龙,特别是9节龙舞蹈技巧水平的主要标准。龙舞得越圆,说明技巧越高,如果舞得不圆,就像一条“瘪龙”。如“快跳龙”这个动作,每跳一次,整条龙在演员脚下依次越过,龙犹一条“活的圆圈”,不断翻滚着,越快越圆越美。至于“龙飞人亦舞”的全套动作更是奉化布龙的又一显著特色。9节龙中,24个动作套路有15个是舞龙者的舞蹈动作。如“搁脚龙”,双数的舞龙者单脚跪地,单数的舞龙者一脚搁在双数的膝盖上而舞龙。“背摇龙”的套路除龙头手外,全体横躺在地上,用弓背摇动的力量舞动龙身。“游龙跳”是龙在舞动时,人依次在龙身上跳跃而过等,这些舞龙队员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流动中进行,加上舞动时速度快,动作间衔接递进十分紧凑,舞动时龙身迎风,“呼呼”有声,整个龙舞动作变得“猛”,舞得龙身“活”又“圆”,形态又“神”,只见得龙在飞腾,人也在翻舞,令人目不睱接,惊叹不已。 在我编写资料的那些日子里,除了为我提供详尽的口头资料外,陈世雄还在村里培植了三支舞龙队。一支是以陈国华为龙头手的青年舞龙队,一支是以陈行国为龙头手的青少年舞龙队,还有一支是以本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的少年舞龙队,让奉化布龙的民间艺术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正是因为村里有了青年和青少年两支舞龙队,才使《双龙戏珠》这个节目,在杭州全省调演中荣获了优秀奖。 在陈世雄的支持下,经过相继五六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奉化布龙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写任务。在1990年出版的144万字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中,奉化布龙资料占了宝贵的一席之地。 虽然我后来调离了文化工作岗位,但还是不断听到奉化布龙得奖的佳音。尤其使我高兴的是,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和2006年奉化布龙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