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伟 在古代,诗人或者说文人,在入仕之前,大多家境贫寒。宋朝著名宰相、诗人吕蒙正,在高中状元之前,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一家人住在破窑洞里,饥一顿饱一顿的。过年祭拜灶神的时候,当祭品的猪头没有且不说,甚至连纸钱都没有,只能以树叶替代。穷到这个份上,吕蒙正也没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还作打油诗自嘲:“一片树叶一缕烟,相送司命到九天。玉皇若问凡间事,蒙正乞贷猪头钱。”风趣幽默的背后,是其乐观、豁达的心态。 而另有一些诗人,当了一辈子的官,临了却还是穷困潦倒,南宋诗人朱敦儒就是其中代表,他也留有“哭穷词”一首:“穷后常如囚系,老来半似心风。饥蚊饿蚤不相容。一夜何曾做梦。”这首词妙在并不实写如何贫穷,而是通过描述自己在夜里因为饥饿难耐而睡不着觉,“饥蚊饿蚤”却还来叮咬的惨状,从侧面来渲染自己窘迫的程度,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话说“哭穷”的本意是指向别人诉说自己穷困,多指向人装穷,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写“哭穷诗”的诗人,是真穷。比如诗圣杜甫,自年轻时告别当官的老爸之后,手头就没有宽裕过,在长安求功名的十三年里,敲过富人家的门,遭过别人的白眼,也吃过路边摊的残羹冷饭,生活不可谓不艰难。这些辛酸的往事,都被他记录在自传体的五言诗里:“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囊中羞涩是常有的事,尽管这样,最后的体面还是要的,“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当然了,诗圣之所以这么写,并不是他真好面子、怕人笑话,而是借用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语,来渲染内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而已。 比此时的杜甫更难的是晚年躬耕于田园的陶渊明,虽说勤于农事,但这毕竟不是他的长项,加上旱涝灾荒,粮食欠收,吃不上饭的情况也是有的。他的《乞食》诗里,就记录了一次乞食情景,“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对于自尊心极强的陶渊明来说,讨饭,终归是羞以启齿的事。幸好主人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同道中人,对五柳先生也是仰慕已久,当即奉上粮食,不让他白来一趟:“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之后还请老陶喝酒,两人一见如故。感其恩的陶渊明不但赋诗相赠,更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有下辈子的话,定当报答恩惠,“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历史上那些穷困的诗人们,也是各有各的穷法,各有各的悲哀。而与之同时,那些由苦难催生出来的“哭穷诗”,却如同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真金一般流传到今。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首悼念结发妻子韦氏的诗,用看似平和实则饱含深情的笔触,回顾了和她一起度过的那七年虽苦犹甜的日子,其中写道:“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妻子见他没有可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地去找;曾拔下头上的金钗为他换酒钱;困难的时候,只能靠野菜、豆叶之类的来充饥,她照样吃得很香甜。苦难没能让他们屈服,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爱妻的怀念与赞叹。而比元稹更苦的,是中年丧子、晚境凄凉的孟郊,他在《秋怀十五首》里自述道:“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穷到什么程度呢?就一间小破屋,甚至连门窗都没有,四壁还到处漏风,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和孟郊的穷困有得一比的,是杜甫晚年的境遇,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的生活,虽然得到了朋友的接济,但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却又被大风给刮破,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雨脚如麻。诗人一想起妻儿老小也跟着自己背井离乡、受穷受苦,就心如刀绞、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于是就有了那篇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诗圣就是诗圣,尽管自己过得一塌糊涂,却还见不得人间疾苦,在“长夜漫漫,屋漏床湿”的情况下,他不是在怨天尤人,而是能跳出“小我”的局限,进而祈祷、希冀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都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这样自己就算冻死也瞑目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圣的仁慈、怜悯之心,天地可表,如果他老人家在天有灵,知道他的愿望在后世基本得以实现的话,想必会很欣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