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国松 五代后梁年间的公元917年(一说916年),布袋和尚(契此)在明州奉化县岳林寺圆寂,县衙与乡民共同为他塔葬。不久,在明州之外异地,又有多人见他荷布袋而行。由此,江浙民间颇感神奇,开始画其像供奉。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成书的《宋高僧传》,高僧赞宁最早将布袋和尚生平记载于文献之上。不久,黄庭坚、李之仪这两位苏轼十分得意的弟子,也借诗词赞颂了布袋和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书法,也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 生活中的黄庭坚,喜欢常拿朋友调侃。他的好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体形肥胖,大腹便便,他就在一首诗中戏称张耒为“形模弥勒一布袋”。《以香烛团茶琉璃献花碗供布袋和尚颂》则是黄庭坚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 其一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浮。 知音若相问,不住涅盘州。 其二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若问下生时,不打这鼓笛。 李之仪(1048-1117),字端叔,古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北宋著名词人。他是苏轼门人,为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通判。他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这首词,为后世称道并广为传诵。他诗词文章出色,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与指点;他仕途多舛,也由于受到苏轼的牵连。 22岁进士及第后不久,李之仪最初任职四明(宁波)僚佐四年,与沈括族侄沈睿达成为同僚。他对奉化县布袋和尚生平以及当时明州百姓对布袋和尚推崇备至的状况,了解甚多。他的《布袋和尚赞》,长短句,乃词之前身、诗之别体,为他明州任职时期所作。其云: 盛着底是病,拈出底是药。众生以相见我,却道风狂颠错。 秋来叶落归根,春去鸟啼花落。只这便是生涯,说甚重重楼阁。 从最初江浙民众的信崇,到佛教文献的记载,再到著名文士的诗词赞颂,直到朝廷认可而敕封,作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历史人物,布袋和尚并非一举成名,他最终饮名天下有着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到了北宋元祐、绍圣年间,人们于布袋和尚之塔凡有祈祷,必定应验不差;水火疾疫,也必有预兆,于是奉化县令将此奇状上奏朝廷。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此可谓“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后,元代天台山国清寺住持昙噩所撰的一卷人物传,其名即称《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奉化岳林寺住持募建佛阁时,塑布袋和尚像奉为弥勒菩萨于阁内,宋徽宗赐年号“崇宁”为其阁名,从此举国寺院才开始普遍供奉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菩萨。那弥勒菩萨,从威仪堂堂的天冠弥勒,应世而为出自奉化民间、深得江浙民心的奇僧,实为佛教信仰中国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回头再说黄庭坚、李之仪赞颂布袋和尚诗词创作的年代。虽然李之仪年少黄庭坚三岁,但李之“赞”为20多岁在明州所作,应该早于黄之“颂”。它们同为北宋著名文士最早一批赞颂布袋和尚的诗词作品。 人道是诗可证史,亦可补史之阙。李之仪家乡的当代史家,考订出他初为四明僚佐的时间为公元1072年末至1076年。至少依笔者所研究掌握,李之仪的《布袋和尚赞》,为全国权威文人诗词中最早赞颂布袋和尚之作,而弥足珍贵。只是从南宋起,像岳飞之孙、著名文学家岳珂,奉化籍著名诗人陈著等等,官方著名文士的布袋和尚题材诗词之作,才渐渐多了起来。释家的涅盘,也称涅槃,其意为不生不灭、超离生死烦恼、安住永恒快乐的境界。而宋代时的明州,已有“东南佛国”之美誉。中国古代顶流文人黄庭坚在其诗中,将布袋和尚故乡明州喻作“涅盘州”,诚为一语中的,当属明州一个当之无愧的殊荣。 诗和词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文学样式。当下的我们应该认知,北宋这两位著名文士对布袋和尚的诗词赞颂,对当时朝野及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