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霖 今年清明前夕,我有缘再次邂逅了从香港回来祭祖的郑美珠女士。郑女士是近代中国“蛋大王”郑源兴先生的长孙女。与郑女士结识,源于我在区档案馆工作时袁巨高老人的一次捐赠。当时,我从袁巨高老人口中获悉了郑源兴先生和茂昌蛋业冷藏有限公司的一些初浅事迹,从而引发我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018年清明时节,我在袁巨高老人的引荐下拜访了回乡祭祖的郑源兴先生的长孙女郑美珠女士和长外孙女戴丽荣女士。几个小时短暂的会晤后,我开始惊艳于郑源兴先生和他经营的“茂昌制蛋业帝国”,而席间袁巨高老人对郑源兴和茂昌公司的那份不舍的感情深深触动了我。我内心考量着,作为奉化的档案人应该做点儿什么?不曾想,这一次萌动,却牵出我与郑源兴先生的“隔空”之缘。 馆藏有关郑源兴先生的档案资料屈指可数,更别提他曾经经营的“茂昌制蛋业帝国”。在萌动之心的促动下,我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档案资料征集之路。新冠疫情掣肘我的征集工作,档案资料的信息来源获取困难,收效甚微。2022年年初,我在香港公共图书馆官网查询档案资料之时,1947年4月《大公报》的一则有关“茂昌堆栈失慎”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阅读后,一段记忆猛然从脑海深处浮现。记得那是上世纪末的事情,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单位就位于上海黄浦路108号,相去不远的地方就是家属院青浦路52号和54号,与家属院一墙之隔是一个很大的蛋厂(厂名已经记不清了),大门正对着黄浦路,去家属院这里是必经之路。每天一早这里门前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生意红火。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临近家属院的那堵墙,黑黝黝的一片与其他地方的墙面不同,在好奇心的作用下,我请教单位一位“元老”级的员工:为啥这墙黑黑的一片?他告诉我,听以前的人说,解放前这里曾经发生一起大火,烧得很严重。这段记忆在我一声“哦”中,随即湮没在脑海深处。二十多年过去了,不曾想与郑源兴先生的“隔空”之缘,因这则消息而触发。 在这段“隔空”缘分的激励下,我也不断提速对郑源兴和他经营的“茂昌蛋业冷藏公司”相关档案资料的征集。做足功课是征集之旅的第一要务,我一边与郑女士保持了通畅的邮件往来,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一边借助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路探寻着郑源兴先生创业的人生轨迹。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丰富,我更加震撼于郑源兴先生和他的“茂昌制蛋业帝国”。这位仅读了三个月私塾的郑源兴先生,一边做工一边自学,在与外商接触中不仅谙熟于英文交流,还对俄、法、德、日等语言有一定的掌握,曾经多次赴欧美等国考察制蛋行业,拓展海外蛋业市场。当时这名年仅13岁的孩童背井离乡到沪上谋生,从一个小学徒起步,通过不懈努力,不断破茧化蝶,最终成为一位席卷当时国内外制蛋领域庞大商业帝国的领军人,在振兴民族企业之路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根据档案资料记载,郑源兴的茂昌公司除了上海黄浦路的总部外,还分别在青岛、香港和伦敦设有三家分公司,在宁波、亳州、芜湖、泰州、高邮等都有蛋制品加工厂的办厂经历。值得一提的是,茂昌的青岛分公司曾是民国时期青岛的四大工业巨头之一,仅在山东境内就设有分庄10多处。新中国成立后,茂昌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复兴建设。1954年4月16日,香港《大公报》头版报道:“沪茂昌蛋业公司已改为公私合营。”当时参与公私合营的茂昌公司有上海的总厂、南厂、北厂、沪东栈、青岛分公司、宁波制蛋厂和高邮制蛋厂等单位。其中上海的总部和青岛分公司作为当地重要的工商企业参加了首批公私合营。郑源兴先生创造了近代中国制蛋业辉煌,被誉为“蛋大王”,他不仅是大兴民族工业的爱国实业家,同时还是热爱家乡的慈善家。他曾给“奉化孤儿院”多次捐款,接纳许多家乡人到茂昌公司工作,他们有的成长为茂昌公司不断拓展中一股重要技术力量。郑源兴还为奉化水蜜桃在沪上的推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的茂昌公司在奉化不但拥有最大的桃园,还在萧王庙设有专门的种植园,在上海还有自己的水蜜桃专用商标。 五年来,我沿着郑源兴先生人生奋斗的轨迹一路追寻,先后函调、电联了宁波、杭州、上海、青岛、亳州、高邮、南京等地的国家综合档案馆以及香港公共图书馆等多家单位,虽有曲折,终究还是得到上述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为编研行当的青岛馆周老师还给了我不少点拨和指引,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满满的硕果,这一份份档案资料,记录了郑源兴和茂昌公司“征战”的点点滴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我也曾一度想试图收集些郑源兴先生打造的海外“茂昌帝国”——海昌公司的档案资料,但因个人资源有限未果,内心深谙遗憾,期许有生之年能有所斩获。吾自知愚钝,尚不能对这一百余件档案资料有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可待有识之士涉猎。 五年征集之路,感触颇多。虽然郑源兴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百年茂昌也几经周折身份变换,北外滩的开发拭去了她在黄浦路上的最后一抹记忆。然而这一份份档案资料永远铭刻着郑源兴先生的奋斗和茂昌公司的辉煌,印证了其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振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