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去年,奉化博物馆的“山海交响——奉化历史文明展”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区县级博物馆展览项目,也是宁波首个获此殊荣的博物馆。奉化博物馆依托原热电厂部分工业遗址,精心设计改造,将展出需要与工业遗存完美结合,使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珠联璧合,让文物“活起来”的“点睛之笔”。每当夜幕降临,原热电厂高80米的烟囱被装饰成耀眼光辉的灯塔闪现,也给奉城夜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奉化博物馆开馆后,我曾两次前往参观。近日又约了原热电厂的两位厂领导,旧地重游,感受历史,共同回忆昔日工厂从兴建到并网运行,再到扩容的历程,回顾热电厂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走进博物馆,整体上给人以一种静谧而复古的气氛,设计师、建筑师将往昔的工业情怀以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使粗犷的厂房变得时尚前卫。以前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梁,原来的车间、栈桥、输煤带、水幕除尘装置、堆煤场、地下河外观上基本没有变化,只是主厂房外墙涂成了发电厂特有的耐火砖颜色褚红色,栈桥输送带呈淡蓝色,使外观色彩更显庄重雅致。博物馆内6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大多利用原28米高的发电车间加层分割而成,空间利用率很高。原厂房钢结构的柱、梁成了展厅的主要载体。一层的浙礼嘉人——江南婚俗文化展,二层的山海交响——奉化历史文明展,三层的吾爱吾乡——蒋氏父子展,四层的志载千秋——方志古籍馆,反映了奉化六千年历史。 老厂房被当代创意、创新元素所感染,因注入艺术血液赋予了新的意义,衍生出情感价值,勾起我们深深的回忆。奉化电厂是1986年10月开始筹建的。当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激增,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工厂实行“停三开四”,居民生活用电也分时段供电。为解决用电紧张状况,当时的奉化县政府决定尽快建设一个火力发电厂,财政拨了2万元开办费,其余资金向银行争取贷款。筹建电厂的干部职工积极向上争取立项,向银行争取资金,边抓基建质量进度,边采购并安装设备,经过一年多艰苦紧张的筹建和施工,1989年8月“一机一炉”开始发电并网。次年发电量达到2595万千瓦时,1994-1995年电厂又两次扩容,达到“三机三炉”。到2008年累计上网电量达11亿千瓦时,为促进奉化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证居民生活用电需要作出了显著贡献。 我们边参观展览边回忆工厂往事,在原来安放锅炉的遗址上,当了近20年厂长的老陈回忆说,煤是发电的主要原料,电厂每年用煤需求量在10万吨以上。当时发电煤很紧张,为了搞到煤,厂里派出4个采购人员,长年累月驻在山西、河北秦皇岛等地,还到部队煤矿采购煤。工厂内部则通过锅炉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措施,降低单位煤耗,并将高压蒸汽变成低压蒸汽,供应给毛纺厂、爱伊美服装厂、奉化大酒店、中医院等热用户,年供热达20多万吨。此后电厂也改名为热电厂。由于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小发电厂节能先进单位。博物馆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举办的临展《物语如歌——奉化成就展》曾展示了原热电厂获得的锦旗等历史纪念物品。 “我们在热电厂工作的时候有苦也有乐”。原副厂长老邬回忆说,当年一线工人三班倒,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值班时必须聚精会神,值深夜班的工人尤其辛苦。还有因工厂所在位置地势低,水泵房低于县江水位线,每年台风来袭时,都要将设备拆卸移位。当年许多干部职工通宵达旦、顶风冒雨、全力以赴投入抗台护厂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全厂上下关系融洽,干群团结一致,不仅二十年安全运行无事故,而且不断挖潜革新,提高产量和效益。经过十几年时间就还清了贷款。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多发电多供热,为经济发展服务,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 在博物馆大厅,耸立着一组气势恢宏的竹节型巨浪艺术装置,巨浪从一楼涌向空中16米高处,绵延进入展厅。陪同我们参观的博物馆馆长王玮介绍说,这既象征着奉化在亿万年前海进海退的演变及人类文明的形成,也象征着奉化儿女在历史长河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历史从未随风逝去,既存在于馆内的各种文物藏品、古籍志书中,又刻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亘古不变、薪火相传、绵泽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