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明 拾金不昧是社会倡导的美德。俗语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拾金不昧如水,你一滴,我一滴,他一滴,汇成大海;拾金不昧似沙,你一粒,我一粒,他一粒,垒成一座塔。 早春某日,笔者拜访一位耄耋老人。交谈中,长者聊起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桩事。他说这事虽早已成为历史,无需重复唠叨,但在他心底,每每想起就会肃然起敬。 那是1959年12月中旬的一天,家住松岙公社海沿大队的李美杰老师,从宁波乘坐横溪航船并步行50里回松岙海沿村。当他走到离松岙五里凉亭(现已拆除)不到100米处时,突然发现前方路边野草丛中有一只绿色帆布包。当他打开这只帆布旧背包时,发现包内有2件毛衣、100多元人民币和253斤粮票。眼前这些珍贵的物品,让他忐忑不安。这些东西放在现在看或许不足为奇,但在60多年前乡乡公社化、村村办食堂、户户灭烟火的情况下,这些钞票数额惊人、这些粮票胜过金子。此时的李老师家中急需用钱,妻子正寄居在宁波岳母家坐月子,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顿番薯干饭已经算是特殊待遇。因产妇没有食物下肚,奶水少,不到5斤重的婴儿长期营养不良。早晨,李老师离开岳母家时,一步三回头,含泪告别躺在床上的妻子和孩子。 时近黄昏,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田野上劳作的人都已前往食堂领取晚饭。一路上,李美杰老师既挂念妻儿,更担忧失主。他想:这么要紧的遗失物兴许是某单位工作人员的,失主一定着急万分;如果我把它占为己有,虽能改善妻子的伙食,让孩儿有奶吃,但可能会导致失主一家家破人亡……想到这些,李老师咽下口中的唾液,勒紧宽松的裤带,毅然把拾到的帆布包挂在自己挑着的扁担前面,目的是为了方便失主一眼看到遗失的包。他迈开沉重的脚步舍小道走大路,往松岙老街方向走去…… 李美杰老师走到松岙中街时,看见前方信用社前有一群人围着,一中年男子正蹲在地上嚎啕大哭,边哭边讲失物的事情。李老师见状,有意晃着拾到的包,往人群中走去。此时有一中年妇女眼尖,用手一指:“喏!是否是这只包?”大哭中的男子抬头一瞧,头颅如捣葱似的点着说“是是是”,并一个箭步冲上前拿包。此时的李老师开口说:“慢,请你说一说包内的物品。”经核对,男子所说的东西与包内的物件完全吻合,李老师二话没说,当众把包交还给失主。失主接过失而复得的包,顿时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说:“今天,真是碰上了大恩人,我上有古稀老母,下有5岁和3岁的一对孩子,全家人一年不吃不喝也赔不出这么多粮票和钞票。如果我找不到这只包,不但自家日子难过,还要连累全场职工,只有死路一条。” 原来这名失主是松岙东海盐场总务人员。那天上午,他从莼湖粮管所领回本单位职工的粮票,顺便去了趟信用社取回办公经费。他把包捆绑在手拉车上回单位,不料经过石子路时,因为沿途颠簸,捆绑着的包松动并遗落在路边草丛中,直到傍晚才发现背包不见了。他哭哭啼啼地沿路找包,一直找至西岙和莫家村,眼看没有希望了,只好再急急忙忙向松岙回单位的方向走去。 年轻男子当众领回丢失的帆布背包后,将其牢牢地背在肩上,拉着手拉车,准备朝街东方向回家。突然,围观的群众中又是那名中年女子大声地说:“你不能走,应该拿些东西谢谢还包的老师!”失包青年听后,如梦初醒,马上放好手拉车,从背包中拿出10元人民币,双手送给李老师表达感谢。李老师当众谢绝说:“我不会要你的钱,你收到了失物,我已经高兴极了,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今天若找不到你,我会把包送到松岙乡政府去,由政府处理还包事务,之后你一定也会收到这帆布背包的,你快走吧,天色晚了。”那名青年又向李老师行了三个鞠躬礼,走了。李老师向围观群众说了声再见,回海沿老家去了。 在工作中,李美杰老师的处事方式同样令人敬佩。1991年,李老师退休,积极投身到锦溪书画院和市美协新环境中,以新的精神状态从事国画的学习研究和创作。1994年奉化老年大学开办,他第一批入校学习和工作,直到85岁第二次“退休”,在老年大学整整20年,为老年大学的完善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校期间,他曾担任学委会副主席、国画研究会会长等职,他事必躬亲,带头组织并参加活动。有次组织参加北仑的牡丹花会活动,他三次亲往联系,布置牡丹画展,最终活动举行得非常成功。 李老师为人正直,遇事不急不躁,待人接物真情实意,谦谦如君子。国画研究会是他和其他学员组建的,他对此十分关心与爱护,如发现个别学员有意见,有小矛盾,他会及时交谈、调解、消除隔阂。他在老年大学国画研究会中很有号召力,也是广大学员所尊重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