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下凉亭

原杰 

“凉亭”,简单地说,就是供行路人避雨或休息的房子。唐杜牧《醉倒》诗曰:“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明陆采《明珠记·由房》也云:“炎威,炙损娇姿,怎如和我凉亭共戏,醉荷风碧簟相依。”诚然,从古至今写凉亭的文章很多,很多文章里的凉亭或悠久古朴,或精美绝伦,或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而我这里要说的是乡下凉亭,虽然低矮简陋,甚或缺砖少窗,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与山里人日日相处,千百年来演出过多少朴实而又热烈的一幕,而且至今还在默默地演出着……

“十里一驿,五里一亭”,凉亭在乡下是很普遍的,可以说是有路便有亭,有田便有亭,有山便有亭,因为它的主要功能便是为人们遮风挡雨、过路歇脚。而且,这种场景代代相传已很古老:“栖在被牛羊踩弯的/村路边/一动不动/太阳坐过月亮坐过/岁岁月月/季节倒在凉亭里歇脚/而后远行。”穿行在乡下凉亭之间,我常常会想象这样的场景:“风,缓缓地起伏成路/鸟啼深处/我赤脚的祖父在水田流汗/扎红头绳的祖母/正穿过桃林/乡下凉亭的窗/一只古老迷人的/眼睛。”

而乡下凉亭留给我深刻印象,自然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小时的一些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如春天种田时,“一块块风干的泥巴/从我爸爸的脚上掸下时/都是些新鲜的蛙鸣。”夏天双抢季节,一场雷雨突然而至,生产队种田的社员大呼小叫,从水田中央拔出泥脚往凉亭里飞奔,可总是多多少少会被雨点打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姐姐的身影:“在时光里一闪一闪的/依然是姐姐躲雨绞辫的身影/乡下凉亭的石壁/一面永不生锈的/宝镜。”

我离开家乡求学,而后分配在城里教书,不用再到凉亭里躲雨歇脚,但对凉亭的思念却与日俱增。于是在节假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郊外远处寻找凉亭,而后在石凳上惬意地坐下,看回娘家的女子抱着孩子飘过,看下田的农人赶着牛摇过,看返校的学生背着书包奔过……最后看的是写在凉亭旧墙上那些以诗歌为主的文字,我称之为凉亭文学,正是这些文字又加深了我对凉亭的认识。

这些文字歪歪扭扭,还夹杂着不少错别字,一看就知道出自粗通文墨的人之手。长的十几句,短的三四行,形式绝对是传统的,只要能认字就懂,没有现代诗的晦涩难懂,读来朗朗上口。创作工具也很简单,或用随身带的小刀刻在砖上,或捡起竹篾、碎砖划在粉墙上,或因为诗兴已来,一时又找不着别的,就干脆用风干的泥巴往墙上涂,当然更多的是那些烤火、烧荒剩下的木炭,一笔一笔画上去,让人感受一种原始和质朴。

更吸引人的是凉亭文学的内容,反映出了乡下老百姓平淡而又厚重的生活,自然真切,如“我在亭中坐,有烟没有火……”我们可以想见这位瘾君子,坐在亭里“有烟无火”的窘相了;如“铺路造亭好名分,两比(边)青山黑蓬蓬”,这一位才子则是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因而顾不得错别字了……当然,凉亭文学中也少不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朋友不管路远近,只要双方有感情。”这感情表达得多么真切!

若睁大眼仔细瞧瞧,那么在凉亭的石柱或者墙上,还隐约可见这样的文字:“南北路长,行人到此小息;往来事急,坐了一刻便走”“来客挑担亭内坐,起身下山莫忘货”……读这样的诗句,风缓缓吹来,再加上亭外的青山绿水,古朴而苍凉,使人不由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景阳冈。

因此,每当我骑车郊游,总是喜欢在凉亭内驻足,默默记下这些平时难觅的文字。虽然它们不很成熟,也不讲技巧,但却能触及生活的基因,让人聆听到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声音——“风”。虽然很少有人关注它们,但敝人便是这很少之人里面最虔诚的一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