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波 随着刀郎歌曲《罗刹海市》的流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又在网络上火了一把。8月的三味文学沙龙,我们从《罗刹海市》出发,讨论了记忆中的“聊斋”故事。 《罗刹海市》讲了一个叫马骥的美少年误入以丑为尊的罗刹国,故意扮丑被国王封官的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虚构了一个美丑颠倒的国度,在这里,美丽被侮辱践踏,丑陋却高登庙堂。小说讽刺了清朝社会的黑暗现实,发泄了作者屡试不第的郁郁不得志。沈潇潇认为,歌曲《罗刹海市》借用了《聊斋志异》原著“美丑颠倒”的主题,以靠山调曲调为谱,可以说是将文学名著和民间音乐两种元素做了一次结合,将雅和俗进行了一次混搭。它的流行,说明讽刺艺术有其鲜活泼辣的生命力。它的被热捧,已是超越音乐本身、值得我们思索的一种社会现象。 谢文兴认为,蒲松龄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小说家,他运用文学性的语言,开创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把幻想文学推到了很高的层次,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汪曾祺曾借用《聊斋》故事,写了《聊斋新义》。莫言也自认是蒲松龄的传人,他的《生死疲劳》直接借用了《席方平》的结构框架。 夜森认为,《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体现的是清代文人的思想伦理,反映的是当时的世俗人情。其中《江城》一篇,是一个类似《河东狮吼》的故事,写美貌女子江城嫁与高藩为妻,因为性格泼辣,被周围人视为悍妇。后被高僧点化,从此幡然悔悟,变得温柔贤惠,被周围人视为贤妻良母。有意思的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前期的江城爱憎分明还十分大胆,视世俗陈规如无物。高藩去青楼,她女扮男装现身,吓得高藩面如土色,活脱脱就是一个野蛮女友、俏丽佳人。后期的江城对高藩百依百顺,甚至把高藩中意的名妓赎来给丈夫做妾,她身上独特的美顿时黯然失色。重读《聊斋志异》,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现代社会的开放思想之间产生的碰撞。 据说蒲松龄曾在大槐树下摆茶摊,以茶换故事,积累起《聊斋志异》数百篇章。这些故事来自于民间,因此十分接地气。《聊斋志异》中的狐仙鬼怪,天然有一种绮丽诡谲的吸引力,是许多人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三味沙龙上,文友们聊起童年,那时农村夜晚灯火稀少,邻里好友聚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讲起《聊斋志异》,越是害怕越是欲罢不能。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那是最有趣最刺激的话题。而《聂小倩》《画皮》等名篇屡屡被搬上银幕,也说明了《聊斋志异》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一代又一代草根读者和观众所喜闻乐见的。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座宝库,有心去挖掘,总能有收获。对于《聊斋志异》,我们不妨浅读、深读、误读、解读。无论哪一种读法,都将是一种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