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坞的山水文化

徐国平 

西坞境内地貌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也有众多山岭和河流,山峦叠翠,川流秀美。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既是自然的代称,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山水的灵魂。这种以山水为基的文化观,世代相传,源远流长。

西坞根植于当地的绿水青山,产生了不少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遗存了诸多珍贵文物,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词楹联,在民宅、宗祠、桥梁,以及内河航运、乡村教育、民俗文艺等方面也积淀着历史悠久的山水文化形态。

西坞境内最高峰为金峨山,海拔633米,其次为笔架山、狮子山、赤堇山等。

金峨山又称金鹅山,脉出甬东太白山。山上有岩洞可居,石田平衍,景色绮丽。相传仙人吕洞宾(号纯阳子)过访百丈禅师后,到此山,在岩端题诗,诗曰“金峨有门出无钥,撞见仙童出双脚。问渠方丈何寥寥,报道虚空也不著。闻说此语笑欣欣,这翁岂是寻常人。我来谒见不得见,渴心耿耿望埃尘。归去来兮波渺渺,路人蓬莱山更杳。商量重上石楼室,雪晴海阔千峰晓。”此诗应是后人所撰,作者姓名年代不可考。但金峨山有仙人的传说,足见其山色秀丽,负气含灵。清朝诗人叶挺森咏《金峨瑞雪》诗中也写道:“瑞雪年年积几堆,峨峰始信自天来。形同玉琢层峦耸,势若银镶叠嶂开。雨暗无门迷洞壑,云深有路入蓬莱。山中徜遇纯阳子,多少人家叩石台。”印证了这一传说流传甚广。

笔架山又名文笔山、笔峰山,因状如笔架而得名。笔峰偏西有两石矗立,远望如两人对弈,有仙人着棋之称,历代诗人墨客多以此山吟咏,清末奉邑诗人周灿诗云:“巉岩耸峙插云间,亘古名传笔架山。雨洗墨痕无半点,长留危石鸟飞还。”周灿又咏仙人着棋曰:“笔架西顶两仙人,长坐忘年共乐贫。茅屋却居风雨寄,苔衣爱着雪霜亲。无心胜负谁先后,任手高低末主宾。世事看来棋一局,何须对面语谆谆。”笔架山有峦婆岭古道,是古时西坞通往莼湖的主要道路。古道九曲十八弯,至峰顶垭口,南眺沧海桑田,北望阡陌纵横,云影波光,风景如画。

笔架山也有不少传说,据传唐咸通年间,奉化县令周逸在任时有一年遇大旱,庄稼枯萎,田地龟裂,他心如火焚,来到笔架山下的周济潭祭神祈雨,龙王先伸出两根龙须,周逸执意要见龙王真容。古有“龙头出土三分水”之说,龙头一出现,当即山洪暴发,周县令因惊吓过度去世。后人感其恩德,曾建庙纪念。

在西坞诸山岭中,名气较大的还有赤堇山,距白杜村300米。据史料记载,远在夏代时白杜就有先民定居,建立堇子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置会稽郡,鄞县为会稽郡下属县,治所就位于堇城山一带,直至公元589年始废,时间长达800余年。考古挖掘发现,古县城始以山脉和水系为自然屏障,东汉晚期至三国东吴时期,进入“无邑不墙”时代,以夯土城墙和水系为界,城内有西、北、东三段城墙,长360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白杜村附近南岙、山厂、孙侯等地,陆续发现秦汉六朝墓葬群和窑址,出土的大量青瓷尊、勺、托盘、耳杯、壶等宴席用具,耳珰、铜镜、瓷熏炉等生活用具,还原了先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其中在南岙出土的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青釉绳索纹瓷罐、耳杯、五联罐、熏炉均为越窑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绳索纹瓷罐直口、宽沿、溜肩、平底,上绿色釉,釉层匀称,色泽青翠,如一泓清水,显示了江南水乡的风骨和早期越瓷制品的精美。

山孕育着水,水滋润着山。源于西坞境内山脉的金溪、蟠溪、枫溪(又称绕溪)、泉溪、龙溪、白水、康水等纵横连叉,流经各村落后汇入东江(出居敬桥后又称长寿江),在三江口与剡江汇合为奉化江,另一支河流从白杜流向鄞东。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水文化。

西坞古镇应河而生,因河而兴。自古以来,定居的先民根据西坞形如船坞的地形,沿河建房,规规整整,呈“井”字形的平面布局。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布局严谨、外观封闭,庭院深深,称为阊门,具有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极具文化内涵。阊门均坐北朝南,由头门、明堂(天井)、堂前、大房、东西廊房、侧房等组成。大户人家还建造两进院落,四明(堂)二廊,前后穿堂。建于清末的居敬后畈阊门占地26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美观实用。气势恢宏的门楼,青石板砌成的明堂(天井),用材考究的前后两个堂前和东西两层楼厢房,高耸的马头墙,精细的石雕、木雕和砖雕,玲珑的石窗、木窗,无不显示其建筑和装饰之美,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西坞古镇的宗祠建筑数量多、分布广,相传最盛时有36个祠堂、72个堂前。现大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如今尚存的祠堂,仍气势雄伟、古朴大气,顶上飞檐翘角,雕刻精美,彰显着浓浓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一些堂前仍作为阊门内住户共用的空间使用。

水多桥梁多,西坞境内有300多座桥梁(奉化之最),平原地区几乎村村有桥,有村名与桥同名的,也有以桥造景的村,古镇内和周围有33座桥,有“百步不离桥”之说。这些桥梁不仅便于通行,有实用功能;而且其建筑造型、桥饰、桥亭、桥碑、桥联别具风采,具有艺术功能,富有文化内涵,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居敬桥凌空飞架,雄奇突兀,古人有竹枝词咏居敬桥:“居敬长虹映日斜,三乡汇水水三叉,状元朱子题桥额,两字年年丽彩霞。”至今居敬桥仍是古镇一景。

舟楫摇碎满江红。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内河航运时代,西坞以其地理位置优越和航运先发优势,成为宁波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鼎盛时期,西坞与宁波间每天有4艘客轮对开,白杜、泰桥、东陈、亭山、孔峙等村也有日班和夜班航船来往于宁波。水上航运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坞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时镇上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得益于出行便利,与宁波、上海的联系增加,不少农家子弟投亲靠友,前往上海等地“学生意”(当学徒),学成后自己创业,又带出去一批乡亲子弟,如滚雪球一样,出门从工经商的队伍越滚越大。各村有识青年也从家乡起步,经宁波到全国各地,或入学深造,或艰苦创业,这里先后走出了王正廷、邬志豪、朱承民、孙忠利等历史上政界、商界、侨界有影响的人物。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西坞历来重教尚学,在明清时期开设私塾,民国时各村乡贤先后捐资、独资、合资在当地开办过45所学校,其中有金溪中学(后并入县高级中学),庙后周永镇学校。西坞镇上还有两所女子学校。文宛小学内有一对楹联,上书“无心花柳载庭园,有意诗书教子孙”。可见当时乡人重教为先,兴教为本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古来西坞水乡就有行灯会、闹元宵的习俗,春节前三天上灯,至元宵后三天落灯。灯会期间,跑马灯、八仙灯、水仙灯(俗称大头和尚灯)、龙灯等多种灯笼在各村会演,热闹非凡。还有每年小暑和谷雨前后,在康亭庙、圣姑庙、马岭龙宫界举行的迎神赛会(俗称行稻花会),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平安。这期间各地店家纷纷前来设摊展卖,街上有卖馄饨小吃,卖刀剪饰物日用品的。河边桥畔有卖艺的、说唱的,文武走书、南词弹唱等艺人也搭台演出。现场人头攒动,盛况空前,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版的《清明河上图》。

新时代,西坞的山水文化赓续不绝。近年来,西坞街道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承千百年文脉,组织举办了“王正廷”杯全民登山健身挑战赛、毽球赛、陆上赛艇等多项活动,在打造一村一品的同时,推进“一线一品”建设,制定了西坞全域旅游计划,成功入选宁波市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单位。在今年西坞村召开的乡贤茶话会上,一位久居上海一直关心支持家乡的乡贤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希望家乡的山更美,水更清,经济发展更快,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山水文化生生不息,阐扬光大。”这句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共同心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