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雪雁 通讯员 赵伊丽 毛节常 秋日的暖阳,洒在大堰镇后畈村一户窗明几净的家中。庭院中,小炉子上正烤着土豆,香气四溢,一名老人夹起一块刚出炉的土豆给坐在轮椅上的老伴品尝味道,老两口有说有笑,让小院充满了温馨和爱。老人名叫董世昌,今年76岁,他的老伴叫王安娣,今年72岁,已瘫痪8年。村里人都知道,董世昌的行动半径仅有500米,只在田间和村里活动,为的就是寸步不离地照顾老伴。 2015年,王安娣突发脑血栓,谈起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董世昌仍心有余悸。“当时立刻把她送到了医院,但医生告诉我们希望渺茫,让我们准备后事。”董世昌回忆道,面对昏迷不醒的老伴,他并不打算放弃。在和两个儿子商量后,他们将王安娣转移到上海的医院进行紧急救治。在医院治疗的20多个日夜里,由于床位紧张,董世昌只能打地铺,有时候睡在医院过道里,有时候睡在老伴的床底下。最终,王安娣被救过来了,但留下了后遗症。 种地、洗菜、烧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给老伴擦身、按时按量喂药……从医院回来后,王安娣的生活无法自理,此后的一日三餐、家务收拾、贴身照顾都由董世昌承担。在此之前,董世昌很少下厨,为了照顾妻子,他开始学习烧菜。“他的厨艺一直没怎么长进,能把饭菜做熟就不错了。”王安娣“吐槽”道,但眼里充满温情和感激。最辛苦的要数晚上,王安娣需要吃药、上厕所,董世昌要起夜四五次,睡不了整觉。年龄增长加上照顾老伴的劳累,董世昌患上了头痛的毛病,脊背也愈发佝偻,但一想到和自己相知相伴50余年的爱人,董世昌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去年3月,董世昌在地里干活时,手机铃声大作,他一接到电话就知道是老伴出事了,立马往家中赶。回到家后,看到老伴摔倒在地上,轮椅压在了她身上。这一摔,加重了王安娣的病情,她的左手也失去了知觉。自此,只要出门,董世昌就把手机别在腰间,并将音量调到最大。 董世昌拒绝了儿子搬到一起居住的提议。“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我一个人顾得过来。”董世昌并不抱怨,而是用心经营着老两口的生活。在院子里,立着一个造型独特的晾衣架。“这是我自己设计出来的,上端的圆圈可以旋转,这样晾衣服就不需要来回走动,更方便了。”董世昌自豪地说,自己设计的晾衣架还被不少邻居“抄作业”。 小院门口,董世昌种植的铁树、松树、万年青正沐浴在阳光之中,郁郁葱葱。尽管生活充满了困难与艰辛,却没有磨灭两位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天气好时,董世昌会推着轮椅带老伴到村里四处转转、晒晒太阳,两个人相互依靠、相互陪伴,共享这一刻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