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光照亮智残青少年的“马赛克人生”

——记奉化培智学校“小桔灯”送教团队

记者 毛超峥 

日前,来自奉化培智学校的潘妍雯和宋菁菁带着教具叩开了那道熟悉的大门。看到熟悉的身影,10岁的豆豆(化名)激动地手舞足蹈,嘴巴里不停发着“额……额……额”的声响。豆豆是一名智残儿童,腿脚不便,也没有语言能力。3年前,奉化培智学校在社会排摸中了解到豆豆的情况,由于他不方便入校就读,培智学校通过“小桔灯”项目为他提供一周一次的上门送教服务。

“在首次上门之后,我们为豆豆建立了个人档案,通过团队研判,为他定制了以康复为主,绘本和儿歌教学为辅的送教计划。”潘妍雯告诉记者。豆豆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男生,对陌生人的肢体接触有着天然的抗拒,潘妍雯和她当时的搭档用做游戏的方式一点点取得他的信任。虽然“小桔灯”团队成员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向智残青少年送教过程往往充满意外。某一天,豆豆因为惦记着出门玩而突然情绪崩溃,“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很常见,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平常心来安抚他、陪伴他。”潘妍雯说。经过安抚,豆豆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坐在椅子上耷拉着小脑袋的他主动牵起潘妍雯的手,似乎是在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的歉意。而像类似的“突发事件”,几乎每一位“小桔灯”的成员都经历过。

2010年,奉化培智学校成立,在前期排摸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有部分智残青少年因为种种因素被“困在家中”,无法正常进入校园,融入社会。为了帮助这些被“困在家中”的孩子们,2011年学校的5名教师组成了“小桔灯”公益团队,义务利用休息时间上门送教。但这一行动,一开始开展得并不顺利。由于对特殊教育缺乏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上门送教时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被冷语相向,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用实际行动逐步打破彼此间的隔阂。

送教不仅是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是为饱受压力的家长们提供了喘息的间隙。小龙(化名)是一位瘫痪在床的智残儿,从小他一边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经受着父母离异的痛苦,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送教老师的到来给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带来了一份温暖的慰藉。“除了智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们的心理和教养理念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小桔灯”团队成员莫莹素告诉记者。在和小龙长达7年的相处时间中,小龙的爷爷奶奶也俨然将送教老师当成了家人,每次他们登门,爷爷奶奶总会迫不及待地拿出家里的食物来招待。

如今,“小桔灯”项目已经实施了13年,这期间,有25名智残青少年受到帮助,团队上门送教达8300人次,团队成员也从原先的5人扩大到现在的25人。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用“小桔灯”微弱的光照亮智残青少年的“马赛克人生”的行动理念,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的智残青少年,让他们融入社会,快乐成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