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 人们大概都知道长江里有濒临灭绝的中华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鱼类。而鲜为人知的是,宁波姚江水系中,亦生长着弥足珍贵的鲟鱼,它也属于国宝级生物。 今年小雪后的第二天,气温宜人,午后一点多,我在离高桥不远的姚江边一个养鱼塘垂钓后,正收拾钓鱼包,听到不远处有钓友在议论:这是条啥鱼呀?我好奇地凑上去,眼前忽然一亮:这条呈长三角形脑袋的鱼,鼻子长而尖,嘴巴似乎生在前腹部下方,口前左右各两根对称的胡须,半米多长的灰黑色鱼体近似园筒形,上面还排列着一行行斑斓的圆印花纹,尾巴煞如船帆,这鱼酷似图片上看到过的中华鲟幼鱼。我询问鱼塘的管理人员:“这条鱼是你们养殖的吗?”他答:“是老板从集市上买进的,等会儿由这里饭店卖给客人吃。”我听了立即与他商量道:“这鱼很少见,能否卖给我?”他笑笑说:“让我过去问一下老板”……尔后,我如愿买到了这条鱼。 我乘钓友的车回来,30分钟左右就到家了。回到家,就急速地将这条幼鲟养到大塑料盆里,然后搬出《辞海》查找有关鲟鱼的资料,从“吻尖突,口腹位,口前具吻须两对,体被五级骨板,幼鱼皮肤光滑”等外形特征看来,这条鱼与中华鲟模样相似。而它还只有60公分长,1600克左右,尚属幼鲟(资料记载,成年鲟鱼有长到560公斤的,一般体长1.7—3.2米)。此后,我打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电话,辗转找到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同志。 接收部门算是找着了,可是到了晚上8点左右,这条估计当天上午从姚江高桥段附近被人捕获的幼鲟,在我家50公分长的水槽里,却翻起肚皮,浮了起来。完了!我只能无奈地双手抓起那几乎僵硬的鱼体,把它轻轻地放到桌子上拍照,等明天再送救护中心鉴定、制作标本。 就在照相过程中,强光灯下发现幼鲟的鳃盖忽而轻微地动了两下,我心头一热,赶紧把幼鲟放回大塑料盆水中,并找出养金鱼的小型气泵给它补充氧气。幼鲟在水里居然又能轻微地振动鳃帮,缓缓地呼吸起来。我于是加大小气泵的阀门,注视着它从微弱的振鳃吸水,逐步到幅度越来越大的吸气吐水;看到它由鳃盖单独鼓动张合,到鱼体前部左右两鳍随着缓慢摆动,再到两者的运动节奏配合得相当协调,知道这条不寻常的生命又复活了!这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了。我蹲在水盆旁,仔细地观察小鲟鱼的鼓鳃、吸水、呼气、划鳍,当它忽而跳了起来时,我真是高兴不已。为了防止它跳出来受伤,又在大塑料盆四周围绑上三只大塑料袋,每两小时关闭充气泵十分钟。如此,折腾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宁波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基地3位同志携带大水箱,冒雨来到我家。他们仔细地检查了这条鱼,初步确定是中华鲟亚种(又称西伯利亚鲟),据说今年上半年已在姚江水域发现过相同一例,现在还在救护中心养着呢。救护中心的小任在接收单上写道:“体长60CM、体重3.5斤、鱼只略缺氧,无外伤,情况良好”。我问:这条鱼能救活吗?他们回答:没有问题,能够养活。我于是高高兴兴地将这条来自姚江里的小精灵,放心地交给了他们。 据资料记载,鲟鱼是珍贵经济鱼类,对生长水域环境要求比较高,尤喜栖息于水质清净的砂砾底质江河段,幼鱼在河口或近海肥育,性成熟约须11—14年,然后再溯江进行生殖洄游。我国产有施氏鲟、中华鲟、达氏鲟等。我虽未曾见到过姚江水系历史上有鲟鱼栖息活动的记载,但曾于一年前的秋冬相交之际,在姚江大闸下游附近江岸上看到过捕鱼人的大养鱼盆中,混养着一条约一斤左右的怪鱼,颇似今日这条幼鲟。因为当时身无分文,而又难以断定是何鱼种,痛失了一次抢救姚江幼鲟的机会。而近两年在姚江水系再三发现幼鲟,说明姚江水质的改善大有起色。 姚江是四明大地的母亲河。北宋王安石在任鄞县县令时写过一首《泊姚江》,今天读来尤为令人感慨,其诗云:“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层城是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仙人居住的高城)。从诗中可见距今近千年前的姚江山水,是“碧浪翻江”、“青天照眼明”,可以留住仙人栖居的人间仙境。我们宁波人真应该同心协力,治理养护好甬江、姚江、奉化江等水系,并千方百计地保护好鲟鱼等珍奇天物,以造福宁波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