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中国成语上万条,常见常用且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不过几百条,而“邯郸产”的居然占有几十条,称邯郸为“成语之乡”绝不能算是夸大其词。 河北名城邯郸已有二千三百年建城史,秦汉时期与长安、洛阳、开封、成都一起,同为华夏的五大都市。如果从成语角度追溯,则该更提早一点,不妨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因为三国分晋后的赵国首都正是邯郸。邯郸并无名山大川,游邯郸主要是看历史文化古迹。限于时间,我们只转悠了邯郸的古城(又称赵王古城)、武灵丛台、回车巷、学步桥等景点。印象很不错,丛台给人的感觉尤其好,其所在的丛台公园在市中心的中华大街中段,占地360亩,在国内的城区公园中也可称得大型园林了。台,指楼台,这谁都知道,可是丛台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颜师古的《汉书注》讲,是因为“楼台众多,连聚非一,故名丛台”。连片楼台谁建的?是赵武灵王赵雍。干什么用的?指挥军事操练和观赏歌舞。武灵王的功绩在于修武,他身着胡服带头骑射操练,使赵国兵势大盛,于是史书上就出现了一条成语叫“胡服骑射”。今日丛台是台高而不丛,丛台湖旁的土冈砌上砖城,上面矗立一座巍峨孤台,楼中塑着戎装的威风凛凛的武灵王像。楼墙四周满是古今诗碑,乾隆皇帝的就有好几块,现代名人有代表性的首推郭沫若1961年题写的诗碑,众口一词都赞赵雍是个雄才。 国家4A级景点的丛台,登台费居然只收五元,不仅可以登台揽胜,还可兼游台侧的七贤祠。从文史书法角度论,七贤祠价值可能更高些。七贤指的是对赵国有过大贡献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程婴,即是《赵氏孤儿》中的那个用自己儿子性命换取功臣遗孤的医生。蔺相如和廉颇是京剧《将相和》两主角,前者是成语“完璧归赵”主人公。后者是“负荆请罪”主角。与此相关的,还有旧城南街的回车巷。巷长只有75米,故事是说相国蔺相如顾全大局,力避大将军廉颇锋芒,主动回车让路。廉颇得知实情后羞愧难当,遂赤膊负荆上门谢罪,与蔺终成“刎颈之交”。七贤之一的大将赵奢,毕生“奉公守法”,不仅功存社稷,还拒用自己的“官二代”儿子赵括。可惜赵括这“纸上谈兵”的军事奇才还是被国君重用了,结果坑害国家导致长平之战溃败,使赵国国势危弱,几乎一蹶不振。 战国四公子的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中,我以为最差劲的数平原君赵胜。与他相关的故事和成语也特多,比如说他“利令智昏”、“不识大体”、“嫁祸于人”……不过关键时刻赵胜还算会用人,比如用了“毛遂自荐”的毛遂,使其凭“三寸不烂之舌”“脱颖而出”,“一言九鼎”地完成与楚合纵大业,“因势利导”地救了危难中的赵国。 赵王古城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湮灭,今日的王城遗址公园完全是新建的,其特别气派之处在于几千平方米的地坪混凝石刻书。把“邯郸赋”、“赵国志”之类,用秦篆汉隶精雕在石阶甬道上,其中当然有诸多成语,比如与《触龙说赵太后》有关的就有“盛气凌人”、“舍本求末”等等。平心而论,用这种方式来展示历史文化还是第一次见到,令人耳目一新。 邯郸学步桥,距离蔺相如回车巷不远,原先是座木桥后来改为拱券型石桥,还建了一个学步桥广场。关于学步桥曾有一则小品式的故事,话说古赵首都的邯郸人较有文化气息,走路的步态尤其优雅,有个寿陵小伙子久仰邯郸人的行步姿势,特地到邯郸来“留学”。学了一段时间仍没学会邯郸式方步,却把自己原来的步姿给彻底遗忘了,结果只能在木桥上爬行,把邯郸人肚子都笑疼了。后来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解读这件事:“东施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故步,笑煞邯郸人”。讽刺寿陵小伙子,活像学西施模样皱眉头捂心口的东施丑女,把乡邻吓坏了一样,他的连走路都忘记只会爬行的丑态更把邯郸人活活给笑死了。什么叫画虎不成反类犬,什么叫弄巧成拙,到学步桥转转听听就全明白了。当然好处也不是一点没有,至少留下了一条成语“邯郸学步”。 邯郸值得一游,很能长人见识,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