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树 《东风蝴蝶》这个题目出自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罗伦兹1963年提交的一篇论文。在那篇影响深远的论文中,气象学家分析了一种效应,后来被诗意地归纳为“蝴蝶效应”:“说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之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听起来有点玄,其实它只是想表明,在事物演变过程中,初始一个极其微小的因素,将可能导致极其重大的结果。本书所写的众多的小孩子、小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何尝不是正在努力扇动着的蝴蝶的翅膀,它跟地球、人类的循环相关联,这就是由小涉大了。 《东风蝴蝶》的副题是“中国浙江余姚东风小学低碳行动纪实”,东风小学孩子们所提出的一些低碳行动的创意,看来像是一些日常的小事情,且都发生在余姚的一所小学校里,但它最终抵达的却是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ESD教育项目的国际论坛。 这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向东风小学发来了邀请函,邀请他们组团出席由来自全世界的大学、中学、小学组成的“ESD国际论坛”。这些小孩子做出的大事情,在这部16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得以完美展现,采写者为宁波作家谢志强和赵淑萍。 全书提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数百位之多,这些人物要么是活跃在小学里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么就是学生娃娃,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作品从“火炬”、“萌芽”、“怎样让水欢喜”,写到“听取娃声一片”、“生日贺卡”,光是开列出的小标题就达43条之多,每一个小标题里面展开的都是构成本书骨架的一个个故事。而且,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了写人的精神以及性格上,以勾勒的方式选取那些传神的行为细节,以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虽然这部作品看似写了大量细节,但细而不碎,因为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将它们凝聚在一起,这个向心力就是环保主题,它时时引发着人们对地球环境的深思远虑,引导我们饶有兴味地一路读下去。 《东风蝴蝶》所展示的“环保主题”渗透在那些投身于这一事业的每一个人的言行之中。一开篇就通过采访的教师之口提出了“节能环保是成人的事,要求小学生来搞节能环保有必要吗”的疑问。而老师们心头的这类疑问,后来恰恰是被学生们显示出来的积极参与的热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所消除的。 纪实文学享有合理想像的权利,那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含有想像的因素,但在纪实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分清哪是生活主体的想像,哪是作者主体的合理想像。《东风蝴蝶》一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正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想像完全是原生性的而不是后发性的。这也许正是作品的力量之所在。 《东风蝴蝶》是一部非虚构文化视野下的纪实文学,读过之后就会知道,正是它的文体个性保证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前面说过,文学作品的力量大多数是通过细节展示出来的。阅读经验也提醒我们:时光像水一样流过,但当我们重新记起曾经阅读过的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时,人物、情节或许都已经淡忘,但某一个特别生动的细节却会像刻在石头上的图案一样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也总会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两位作家睁大双眼兴致勃勃地奔走在各个特色学校之间采访,因此,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描写对象的面孔都是新的。就如本书的导言所写到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将融入人类、地球的循环!每一个人现在的行动都将改变地球未来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中国浙江余姚市东风小学的一切,已经或正在改变”。那种改变的进程虽不会太快,但只要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像本书小主人公那样,齐心协力地节能减排,地球的面貌肯定会一天一天地变好、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