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鸣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传出的信息,打动农民,鼓舞民心。农民兄弟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从来就没有体面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其他领域、阶层的人群相比,仍处于不体面的境况。这种不体面不仅表现在农民务农经济收入低下、物质精神生活贫乏,而且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政治地位、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公正、不公平。“种田一年不如城里做小工几天”,是务农者的感叹。即使有的已成为企业家,由于其农民身份,依然会遇到不体面的事情。几年前,两位参加市人代会的农民企业家在填写表格时被明确告知:“工龄”一栏不必填写。因为“工龄”属于城市人,农村人没有“工龄”。 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呢?在笔者看来: 体面不体面,收入是关键。俗话说,口袋鼓,腰板硬,说话响。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农民很难有体面。新西兰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据该国媒体报道,2012年当地农场职工平均年薪46346纽币,较全国平均工人收入高出5500纽币。在那里农民是否体面就不是问题。我国农民如何提高收入,靠传统的每家每户经营一亩三分地是不行的。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提高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发展和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使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的收入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体面不体面,公平是根本。中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村美,才有全国美。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只有农民体面,全国人民才体面;全国人民体面,国家才体面。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让农民体面,必须改变现存某些制度的不合理性,破除制度的约束。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说了多年,进展不快,现在是打破二元结构的时候了。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公共设施统一布局、公共资源统一配置;要坚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公平待遇。 体面不体面,帮扶很重要。人们不应该忘记,在各个不同时期,农村、农业、农民曾经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如廉价的农副产品曾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农村集体土地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空间———现在应以感恩之心,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报农村。通过城乡结对、村企挂钩、生态补偿、科教文卫下乡等方式,在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上出一分力、尽一分责。 体面不体面,最终靠自己。让农民体面,既要靠改革的深化、政策的完善、各方的扶持,更要靠农民兄弟自身的努力。物质财富靠自己创造,美丽家园靠自己描绘,体面身份靠自己争取。营造农民“流得出、留得住”的良好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是必然趋势,但同时又要留得住农业经营人才,让留下来的人收入不少于外出打工者。要大力培植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改变现有农民队伍结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