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怀念】 马国平 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年,徐开垒背井离乡从宁波来到上海。第二年,只有十六岁的他怀揣着文学梦想向《文汇报》柯灵主编的“世纪风”副刊投稿,后有幸与前辈柯灵相识,在柯灵的提携下开始了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从此,两人谊同师徒,相知相交一辈子。 1977年8月14日,历经劫难的柯灵经徐开垒编发,在《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了散文《跃马扬戈的年代》,从此在文坛上发出控诉“文革”、张扬人性的声音。此时,徐开垒执掌“笔会”编辑,积极推动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发表作品,如巴金的《一封信》等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柯灵发表这篇文章时,他的组织关系还未恢复。尽管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柯灵为发表文章与徐开垒通信频繁,互相之间称谓各异。有两次徐开垒就对他的称谓表示“不满”,1977年9月14日的信写道:“你写信的称呼太客气了,很不像个老朋友的样子,甚为遗憾。”1979年1月24日的信又说道:“你写信的称呼太客气了,我表示抗议。四十年的老朋友了,这不是见外了吗?如何使得!”现在,与柯灵先生相关的出版书刊如《柯灵文集》仅见柯灵致徐开垒的信件17通,未见徐开垒的信件,如何称谓真是个谜。 柯灵完全当得起徐开垒的尊敬。上世纪的孤岛时期,还在读大学的徐开垒已经在柯灵主编的《万象》杂志帮忙做编务工作。抗战胜利后,柯灵又带着徐开垒采访从重庆归来的文化界人士。当时,柯灵身边有一批青年作者,为他主编的报刊写稿补白,徐开垒即其中之一,唐弢先生说过,“柯灵的衣袋里,小朋友特别多”。这批人后来也卓然成名,但仍然保持对柯灵的敬意和关切。他们在互相通信往来中每每提到柯灵的情况,对柯灵的称呼有通行的如“柯老”、“柯公”、“老先生”、“高先生”(柯灵原名高季琳)等。还有个称谓在较小范围流传,即“老板”,这已迹近现在博士生对自己导师的称呼。 柯灵在给徐开垒的信中,对他的称呼也相当有趣,“开垒同志”、“开垒兄”、“开垒阿哥”等等,没有连名带姓称呼的。柯灵是绍兴人,徐开垒是宁波人,“阿哥”,应是浙东地区对男子的尊称,这样称呼既为戏称,显出同乡之谊,更表示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老报人任嘉尧曾经撰文说,他们还把徐开垒称为“阿弟哥”。 1981年12月,徐开垒新时期后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雕塑家传奇》,理所当然地邀请柯灵写序。柯灵的写作向以精构细作、锻句炼字闻名,他对序言字斟句酌,几经修改,即使稿件已经寄出也要追回。徐开垒可能要赶时间出版,劝柯灵不必再三修改。柯灵的回信并不客气:“序文又做了小修改,请转告涤尘同志改正。你真是滑稽!给熟朋友的文集写序,而谈些皮里阳秋的话,不是太不厚道了吗?”尽管如此,柯灵在这封信中还是以“开垒兄”称呼对方。 柯灵在那篇不长的序言中叙述了两人的关系:“我和开垒,作为文字之交,也已有四十年之久,起先是我编刊物,他写稿;后来是他编刊物,我投稿。在崎岖多变的世路中,细水长流四十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了。”他非常精到地概括了徐开垒的“文品与人品”,对徐开垒的散文风格有一句经典的形容词:“村姑式的妩媚”。后人评价徐开垒的散文创作,常常引用到柯灵先生的精辟阐释。 数十年来风云变幻,世道沧桑,徐开垒始终追随着柯灵先生,从青春年少到白发如雪。“文革”中,徐开垒因为不配合外调人员来调查柯灵材料受到呵斥,被株连赶出报社到上港三区去劳动。1989年1月,中国作协主办全国首届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评选,这在当时是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次检阅,徐开垒作为全国知名作家是十几位评审委员之一。在七位“文品人品俱佳的德高望重者”的“荣誉奖”中,柯灵的《柯灵散文选》光荣入选。在评委们经过讨论后达成的共识中,当然也有徐开垒发自肺腑的推荐和祝福。 在柯灵的生前身后,徐开垒倾力撰写了多篇描写柯灵的散文,长文浓烈醇厚,短篇清纯怡然,对柯灵的曲折人生和品行为人阐发了情愫交融的心声。 2010年6月19日晚,九十一岁的柯灵先生与世长辞,徐开垒正在北京鲁迅研究院参加全国散文创作研讨会,他在第二天的会上沉痛缅怀柯灵的文学成就,与会者记录了他说的话:“很对不起大家,昨天我的老师柯灵去世了,我心情很难过,我得赶回去与老师告别。”徐开垒当天夜里写下了题目为《为柯公挥泪送行》的纪念文章,刊登在6月27日《文汇报》“笔会”副刊上,在以后的几天里又相继撰写发表了《著作与风骨共存》、《强者柯灵》等篇章,赞誉柯灵“以他的所有作品,写出了他的为人:一个坚强不屈的大丈夫”。6月29日,他又在上海召开的柯灵同志追思会上发言悼念他的老师。对于已经是七十九岁的老人来说,柯灵先生的逝世带给徐开垒很大的伤痛和震撼,柯灵是他人生经历中无可回避的引路人,回忆往事又是那么痛彻心扉。徐开垒几十年来前前后后搜集保存了柯灵的许多资料,它既是一种情感的关注,也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传承。 今年2月15日,是柯灵先生诞辰105周年。两年前,九十高龄的徐开垒也离开了人世,在人生彼岸与柯灵先生相伴左右。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句:“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以此观照他们长达六十多年的因缘关系,正是恰如其分,可为一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