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年说马

陈武耀

  【思想散墨】

  农历马年将至,我似乎听到了马的嘶鸣和扬蹄声,正由远渐近。

  马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名列第七,向来是刚健、威武的象征,成语“万马奔腾”、“天马行空”、“马不停蹄”、“千军万马”,给人以气吞万里势不可挡之感,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其实,作为人类的忠实朋友,马在四千多年前就被人类驯服,与人为伴,从此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尤其以军事活动为甚,可以说马用自己的力量和忠诚见证了刀光剑影、血肉炮火的战争史。一马当先、立马横刀,尽显英雄本色,马理所当然成了军人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爱物,直至近现代,仍有战马矫健的身影。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马的动力功能早已被机械所替代,现实生活中的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在一些草原地区还能见到成群的马匹;在有些国家,马则成为仪仗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英国的皇家马队。

  说起战马,不由让人想起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美髯公关羽的赤兔马,唐朝名将薛仁贵的汗血宝马,那些都是能征善战的骏马,曾令无数对手胆战心惊闻风而逃。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他常常坐着八骏马车巡游天下,发号施令。还有“昭陵六骏”,那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讨时先后骑过的六匹战马,战功赫赫,以浮雕石刻的形式置于昭陵,一是纪念,二是为了让后继者牢记创业的艰难,可谓用心良苦。

  在冷兵器时代,马的多寡优劣决定着一个部落、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所以历来以“兵强马壮”来形容一支军队的实力,战马就成了交战双方之间抗衡并最终克敌制胜的决定因素了。所谓“招兵买马”,除了征招士兵,还要购买马匹;打仗前需要厉兵秣马,就是要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可见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因此有人会不惜一切代价求良马,甚至出现“千金买马骨”的情形,不难理解人们对马的渴求程度。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实行“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政策,意谓自此天下太平,不再用兵,事实证明这是一厢情愿自毁长城的做法,国家如果没有军队的捍卫,岂能得到安全的保障?

  与马有关的典故,实在是不胜枚举,著名的有“老马识途”、“塞翁失马”、“田忌赛马”,等等。“老马识途”原意是指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说明马有灵性,也可以说姜是老的辣,后来引申为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塞翁失马”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世事多变,坏事有时可变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惟有从容面对生活,才会知足常乐;而“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王赛马,事先约定,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强于田忌的马,所以田忌败给了齐王。后来田忌听取了孙膑的建议:先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再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终于以两胜一负的成绩赢得了比赛。由此给人启示:做任何事情,只要采取的策略适当,如对资源的配置进行重新整合后,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能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既然马分等次,千里马无疑就是古人眼里的骏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就是说马跑得快慢、耐力如何,俗话说“路遥知马力”,那是鉴别良马劣马的重要标准。由鉴马而把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称为伯乐,因此,千里马又是人才的象征。唐代大文豪韩愈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看来把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看得十分的透彻,多少有点怀才不遇的况味。

  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也是吉祥的象征,它总是让人充满成功的期待,所谓马到功成,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的那首《登科后》诗,抒发的正是诗人金榜题名后难掩喜悦之情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人们出于爱马、敬马的文化习惯,创作了无数有关马的艺术品,包括青铜、陶器、绘画艺术。最负盛名的当数秦始皇兵马俑和“马踏飞燕”了。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表现马的形象栩栩如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成就;“马踏飞燕”现为中国旅游标志,那是一九六九年在甘肃武威的汉墓中出土的一件东汉青铜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骏马疾速飞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历代画马的名家很多,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一则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皇帝,有一次要求宫廷的画师们根据“踏花归去马蹄香”诗意画一幅画。这些画师大多按习惯思维画了一些花瓣,有人骑着马从花瓣间经过,画得十分逼真,却落入俗套,只有一人画得与众不同:画面上不见一朵花,仅一匹奔马而已,还有几只蝴蝶在马蹄旁飞舞着。蝴蝶为何追逐马蹄不肯离去,不正是因为马蹄香?而马蹄香,自然是因为鲜花遍地的关系。于是这幅画获得第一。画画到了这种境界,近乎出神入化了。

  现代画家中,最善于画马的非徐悲鸿莫属了。他的骏马图,用笔简练豪放,用墨酣畅淋漓,融合中西,独创一格。在大师的笔下,无论单马群马、奔马立马,都英姿勃发,神态各异,充满了强劲的力量,赋予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