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 昨夜,梦见炊烟。 勾起对炊烟的想念,是因为见多了城市街头的小餐馆,虽然店堂装修得亮丽一新,但有些厨房却滑腻、潮湿得叫人走不进、见不得。火起菜下时,大片的油烟顿时从锅里升腾而出,任油烟机或排风扇不停在转动,还是无力抵挡阵阵油烟向屋子内外四处侵袭,其间还夹着浓重的调料味道,呛得人不得不掩面捏鼻绕道而走。再看看锅灶周边或窗外的墙上,长年累月被大量的油烟熏染,就像一块块又黄又黑的狗皮膏药贴在洁白的皮肤上,斑驳不堪。 不由得想到了炊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家的炊烟。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远看见小院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炊烟,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舞动雪白的裙裾,悠悠地飘散在青山蓝天的背景里。那是亲人老远就伸出温柔的双手在房顶上轻轻地向你召唤———回家。你知道家里此刻正在准备饭菜,一颗心忽地温暖起来,脚步就更加轻盈起来,便朝着炊烟升起的方向飞奔而去。 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是放在第一位的。大自然的枯木败枝、落叶老根是最好的烧火柴。为了每天按时升起的炊烟,农闲天晴时,男人们就带了中饭上山去,天黑时便挑回满满一担柴;他们还甩开膀子抡起斧子砍枯树劈柴禾,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都靠墙整整齐齐地码着劈好的木柴。勤快的女人们则在山上搂来一筐筐落下的松针、树叶和小枝,用来引火。 那些干燥坚实的柴被送进石头搭砌的灶头里,立刻串出红红的火焰,同时高高的烟囱就飘出了袅袅的炊烟。做饭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站灶台前面不停地忙碌,一个人坐灶台后面的灶洞口烧火,两个人相互配合做出的饭菜才更加美味可口。 烧火是最让人喜欢的活儿。单是看那灶洞里烧得旺旺的火,便觉得心里暖烘烘、喜洋洋的。于是不停地往里面加柴,看着火苗在里面噼呖啪啦欢快地跳舞,心情不由得跟着一块儿高兴起来,不论什么烦恼事一下子就跑得无影无踪了。特别是在冬天,无论外面怎样寒冷,只要一坐在灶堂前,灶口里活蹦欢跳的火苗散发出的热量就把人烤得热乎乎的,把手和脚伸进灶门口,一股热流立即传遍了全身,生起无边的温暖和惬意。 烧火还有很多的乐趣。可以扔竹子放鞭炮。往灶堂里扔进一整段晒干的竹子,受热后烟气就开始在竹筒里弥漫、膨胀,一会儿就闻到了淡淡的竹香,这时要赶快捂住耳朵,并且躲得远一点,随即“啪”的一声,竹筒就在灶堂里爆炸了,就像过节放鞭炮一样,引得孩子们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可以看树枝吐唾沫。捡起一段还未完全晒干的树枝放在火堆里烤,受热后,里面的水份便开始排挤、蒸发出来,最后会在枝杆尾部挤出一点一点的白色汁液,就像人在吐唾沫。还可以听树叶唱歌。有一种树叶,叫什么名字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叶片很小很尖,一大簇一大簇挂在枝头,密密集集地凑在一起露不出一丝缝隙;晒干后塞进火堂里,立刻发出“卟卟卟卟”的声音,要是准备一大堆树叶,一把接一把不停地塞进去,灶口里就会唱出一首欢乐的歌。 炭火也能带给人无穷的快乐。冬天,在铜制的火熜里铺上小半罐柴灰,再均匀地撒进一块块还在燃烧的炭火,盖上盖子,待火熜慢慢发热,把它抱在怀里,或把手、脚搁在上面,便感觉暖意融融。把发热的火熜焐在被子里,被窝就会无比温暖干燥,让你舒舒服服一夜好梦。黄昏,在灶堂的灰堆里挖一个小坑,放下许多闪着火星的小柴梗,再在上面埋下一个砂锅,让它在炭火里慢慢煨着,第二天一早就能吃到热腾腾的米粥、蕃薯羹,或豆汤,特别香特别营养。 日食人间烟火的农人是朴实、真诚的。缕缕炊烟飘出小村人真实的生活———贫穷,却也平淡、充实、满足。今天,在煤气和油烟相伴的日子里,男人不再劈柴码院,女人也不再搂叶烧火。昨日的炊烟,是否也能偶尔飘进他们久违的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