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时评·港城人才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2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高估一把手“三不管”的效果

  □毕晓哲

    在党政一把手成为贪腐高危群体的背景下,本月来,国家海洋局和安徽省先后发声,提出一把手将不再直接分管人、财、物。反腐败研究学者认为,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的做法将成为趋势(1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安徽、云南、重庆等地探索实践一把手“三不管”(不直管人、财、物)制度,目的在于形成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管,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之下的“一霸手”和“一言堂”现象。这一做法肯定会对一把手履职和行使权力形成制约,但效果不宜高估。

  一把手处在一个地方和单位行政权力的顶端,“三不管”不过是增加了副职分管的一道程序,人、财、物的决定权和决策权仍然属于一把手,其权力配置过重的状态不会根本改观,“下级监督太软”的现象也不会就此扭转。要真正规范一把手权力,应该最大限度引进外部监督。譬如,通过财政预算公开,充分引进公众监督,进而真正制约单位的“财权”。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来自外部的监督作用,才是解决一把手权力失范的必由之路。

  管理人、财、物的权力属于“内部权力”,一把手的权力重心更多在对外行政管理权上,如社会管理权力、行政处罚权力以及行政审批权力等。真正解决一把手高危现象,就须同步遏制和规范其“外部权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及,“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说的就是从源头上强化一把手权力的制约。

  解决一把手权力独大,防止其成贪腐高危群体,须内外兼顾。既要约束其管理人、财、物等的“内部权力”,更要从根本上厘清权力边界,让一把手用权公开透明。一些地方和单位一把手事务缠身,能够轻松拍脑袋决策、以权谋私,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运行透明度不高大有关系。

  说到底,实行“三不管”,只是约束监督一把手的方式之一,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的配置和使用“在阳光下运行”,才是解决和遏制一把手腐败的治本之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