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到家了吗?”2011年春晚,主持人三番五次请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向全国观众祝福,但他却一直只说这句话。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拨动了全体中国人的心弦,许多人闻听后潸然泪下。 尽管春运“一票难求”,但浓浓乡愁牵引着方向,路途再遥远、旅程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人们回家的脚步。在深圳的孙女士买不到直达沈阳的火车票,毅然决定“曲线返乡”,前后购买六张高铁票和一张船票,辗转六省八城才回到沈阳老家。此外,还有人以高头大马代步,许多在东部务工的人顶着凛冽寒风骑上摩托车回家,有人用双腿丈量着异乡与故乡的距离…… 中国人对过年团圆的执着与深情,缘于千年的古老习俗。“叫花子也有个三十夜”,过年必须回家,回家为了过年。除夕到家团圆的情结,已经融化在华夏子民的血液里,一代一代传承,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情怀与标记,成为一个周而复始上演的仪式。 春节作为农历的岁首,在绵延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过年要敬天,祈求上苍除旧布新、国运昌隆、家族兴旺、家人吉祥。过年要祭祖,在追思中延续先人的血脉,重建和巩固个人、家庭、家族的心灵家园。过年要敬老,中华民族注重亲情,对家一向具有深深的眷恋,对儿女而言,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只要父母健在,和父母一起过年才是最大的幸福。家和万事兴,除夕团圆时最好一个成员也不缺,倘若“少一人”,老人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惆怅和隐痛,缺席者心里也会有一种负罪感。 中国人对过年团圆的执着与深情,也有着现实原因。30余年改革开放,我国人口经历了空前规模的流动,数以亿计的农村人,离开父母,告别妻儿,到外面的世界打拼。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春节,已经忍受一年离别和思念的打工者,想到年迈的父母翘首以待,妻子儿女望眼欲穿,便会归心似箭,想着能早一天亲近故乡的山水,品尝故乡的美味,感受故乡的亲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亲人短暂小聚,在了却相思之苦,聊慰思乡之情,化解烦恼和忧愁,为疲惫的身心加油充电后,他们又将牢记亲人的叮咛,重新背起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行色匆匆回到打拼的城市,继续圆梦之旅。而明年春节,那个温暖的声音会再次响起:都到家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