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墨】 从冬至到冬至,是“岁”。为什么古代人把上年和下年的时间转换定在这里呢? 原来,先人根据太阳运转的特点制作古历法,如夏历,冬至是一岁中的最后一天。现在过年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还隐约传达着“岁”的原初意义。 当然,现在,岁和年等同,我们一般不加区别。但是,细分辨,语言中的区别还是有的。比如,过生日,我们说又长了一岁,不说又长了一年。跟人打交道,也只能问“你多大岁数”,而不能说:你多大年数了? 年,直白地说,就是一本日历,是流水账,翻完日历,便是一年。自然,这日历也不是夏历而是公历了。 那,什么是公历呢?公历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历法。二十世纪初期全世界普遍使用。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但当时仍沿用朝代记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全采用公历纪年。 年,跟公历有关,更跟农历有关。比如,如今人们过的大年,可不是依据公历的,而是农历。汉朝时,武帝责成邓平、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即《太初历》,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均与汉历(太初历)大同小异,但和汉代以前的夏历等是有较大差异的。根据农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叫过年。过年便是从去年到今年,去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你得守岁;今年的第一天叫大年初一,你得吃汤圆或饺子。 就这样,岁和年,很简单的两个字,竟然隐约着历法的变化。简约地说,“岁”从夏历而来,“年”在农历和公历之中。与此相应,“元旦”也有变化。1912年中国采用公历之前,“元旦”指的是农历每个新年第一个月(正月)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采用公历之后,“元旦”成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了。如今我们说的“元旦”便是公历的“元旦”。 琢磨年与岁,有历史的味道,也有光阴的味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