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小芳 王 佳 通讯员 赵 俊 文/摄 各种“宝”来了 存款数次“搬家” 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不划算,这样的想法已经被很多人接受。解决的方式有很多,85后的小刘近半年就将自己工作五年的积蓄多次“搬家”。 小刘是甬上一名普通的办公室文员,工作5年,积蓄8万。“我也不懂理财,所以钱总是凑够5000元就定存,手边只留一两千用于日常生活开销。” 用小刘的话说,她的第一次理财是在去年10月,手里的2000元闲钱都被她放进了余额宝。“余额宝其实早几个月就知道了,但是一直没当回事。到后来发现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在晒每天的收益,觉得闲钱放着也是放着,能赚几块钱,就当抵消网购的快递费了,也挺好的。” 从此每天上网看看收益情况,就成了小刘的习惯。尝到了点甜头,小刘索性从定存里取出3万元,又放进了余额宝。每天看着“昨日收益”一栏里的数字不断上涨,小刘投资的“胆子”也愈发大了起来。 在朋友的推荐下,她陆续将定存里剩余的5万块钱取了出来,分别放进了理财通、百赚等其他互联网理财产品。 “最近又看见一个‘零钱宝’,就将其他里面的钱转了一部分进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小刘一样理财的人并不少。甬上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这样的产品之所以受到青睐,就是因为瞄准了“闲钱”市场。“绝大部分人都会在手边留些闲钱,方便日常使用。这笔钱以往通常都是存成活期。而现在市场上大热的余额宝类产品,就是为这些闲钱提供了一个理财增值的机会。一来利息远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二来存取方便,自然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尤其对于积蓄不多的年轻人来说,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5万元的‘门槛’,而这些产品没有门槛,是个不错的理财机会。” 其实,“余额宝们”并不高深,它们的本质也是让用户购买一款货币基金,使其不但能获得投资收益,还能实现日常使用的方便快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仅直接取名为“宝”的理财产品已达到20余只,而在操作模式上也都类似余额宝。 银行开始“反击” 市民尽享实惠 余额宝规模冲上2500亿,这让一直“矜持”的银行嗅到了危险的气息,纷纷开始“反击”。 而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刚刚退休的张师傅戏称这颇有点“河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味。 “我们年纪大了,对于上网理财,也搞不清爽。前几天去银行咨询,发现银行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这样我和老伴手头上的散钱也可以拿来‘生钱’了,比放活期赚得多,不是很好嘛!”张师傅笑着说。 工作才两年的小林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消息。“我刚收到短信,单位楼下的那家银行推出了一款理财产品,1分钱起售。这对于我这种还没有什么存款的人来说,蛮合适的。银行就在楼下,方便;还能让闲钱升值,挺不错的。” 或许是“余额宝们”让银行终于看到了蚂蚁搬家的力量,于是才有了“反击”,纷纷推出了不少类余额宝产品。 去年12月,平安银行率先推出“平安盈”,一分钱起购,客户可以将其闲置资金购买南方基金旗下的货币基金,而且赎回资金实时到账。从而在不影响资金流动性的条件下,让客户享受到高出活期存款收益多倍的超额收益。 随后,平安集团推出“壹钱包”测试版,产品吸收了“微信”的社交功能与“支付宝”的支付和理财功能,并增加了融资业务。 广发银行与易方达基金合作推出的“智能金账户”相对更便利,客户只需一个借记卡和单币信用卡,就能同时实现透支刷卡消费和购买易方达货币基金获取收益,到期还款时则自动赎回货币基金并自动还款。 上海银行推出上银“慧财宝”,0.01元起售,无任何申购赎回费。 工行、交行等也都有类余额宝产品面世。 “其实,正如有些专家所说,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要是不推出类余额宝残品,存款规模迟早会被类似业务侵蚀,资金和客户双重流失;如果推出,很大一部分活期存款可能会被货基取代,资金成本会推高。“但是,这就是市场。对整个金融市场而言,或许到了一个转折点。” 先辨风险再看收益 安全问题切莫忽视 其实,不论是“各种宝”,还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市民最关心的或许不是买了谁家的产品,而是“闲时生钱、用时方便”。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笔钱一定要安全。这对于便捷的互联网理财来说,最为关键。 深圳一位朱先生在将工资转入余额宝时,遭遇网银木马,七千多元工资不翼而飞;西安市民黄先生支付宝账户中的4万元钱也被悄无声息窃走。 虽然随后支付宝向黄先生做了全额赔付,但这些事件也给大家提个醒:便捷的投资理财方式是我们的追求,但很多时候便捷与安全难以兼顾,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对安全性存疑的手机用户占比高达61.23%,手机遗失造成账户损失、出事后难以找到责任方、手机病毒入侵等问题,令公众对手机银行账号安全感到担忧。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用户账户被盗后,其资金会被迅速转入别的账户,实践中并不容易直接找到真实的资金流入主体,难以追踪到窃贼个人并向其主张索赔。而且对于账户被盗信息,用户未必能及时知晓,也就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事后补救。 国内也尚未有健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很多关于证明事项、举证责任划分、证明要求等内容未有清晰界定,不能在双方出现纠纷时提供具体可行的裁判标准。 动态关注 银行资管大幕拉开 结构性理财产品增加 银监会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只有5000亿,去年年末这个数字是10万亿。自2003年首款银行理财产品面世至今,10年时间里,银行理财市场以年均近100%的规模增速迅速崛起。 从目前来看,银行资管计划很可能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下一站。去年9月,经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批准,中信银行获首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目前银行资管计划的试点已扩容至工行、建行、农行、交行、平安、民生、光大等十几家银行。 简单来说,银行资产管理相当于投资者将资金交给银行,由银行直接代为理财。投资者在享受高利率的同时,还要承担破产的风险。而银行为了自身市场信誉的考虑,必须要对资金的安全性负责。 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创设就是一大方向,银行以债权形式直接向企业投资,发挥资管投行的角色。去年10月,首批逾100亿元人民币的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发行完毕,这些资金所投向的均是国家支持的相关行业。 另外,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是银行资管计划未来的发展重点。财汇资讯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2013年12月22日,一年来共有27家中外资银行发行过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总计2131款。 2013年,宁波辖内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下半年该类产品合计发售1368款,募集资金265.57亿元,分别较上半年增长31.92%和15.86% 据悉,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收益是由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收益共同决定的,银行在产品收益设计上通常将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与金融衍生工具的最终投资标的表现相挂钩。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收益大小。 目前看,结构性产品的挂钩标的较多,从国内市场来看,主要挂钩股票、汇率、基金、利率、商品、信用、指数以及对以上标的组合挂钩。 投资者选购结构性理财产品时,要对产品的收益特征进行了解,明确产品是保本型还是非保本型,是保证收益类还是浮动收益类,并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购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此外,在阅读产品的条款时一定要仔细,充分了解产品所挂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果发现自己难以理解产品的运作模式,建议选择其它类型的理财产品。同时,留意银行是否在产品说明书中注明了提前终止性条款,有的话应提前做好产品可能提前到期的准备工作。 (王 佳 董小芳 杨涛) 新闻链接 这些常见理财误区您中招了吗 年终奖还捂在兜里,孩子的压岁钱也攒了不少,如何理财又成了近段时间市民关心的话题。上周,记者特地请教了宁波银监局的相关人士,对投资理财中常见的误区,给大家提个醒。 误区1:在银行买到的理财产品肯定没有风险 不少市民对银行较为信赖,认为在银行营业场所内购买的理财产品不会出现大的风险,是安全的。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一是在银行里买到的未必是银行理财产品。除了销售总行设计开发的本行理财产品外,多数商业银行还会代销部分基金类产品、信托产品等。另外,难以避免个别银行工作人员出于谋利目的,对外擅自出售理财“私单”、“飞单”,投资者一旦“中招”很有可能会蒙受损失。 二是即便是银行理财产品也并非毫无风险。根据产品收益特征,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划分为保本类理财产品和非保本类理财产品两大类,非保本类理财产品在最不利投资情形下可能会面临本金损失。 小贴士:市民想要确定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是不是银行发行的,可以在银行网点直接查询。此外,还可以通过关注产品说明书等宣传销售文本了解到理财产品的真实发行机构。 误区2:保本类银行理财产品一定能保证收益 在日常理财投资过程中,不少投资者对保本类银行理财产品“情有独钟”,认为该类产品肯定能实现预期收益。诚然,保本类理财产品在保证本金安全性方面较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有一定优势,但涉及具体收益仍需根据产品实际的风险状况而定。 产品介绍中明确是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基本能得到保证;仅明确是保本类产品的,则产品收益可能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出现波动。 小贴士:大家在购买保本类理财产品前,一定要看清楚是全部本金保本还是部分本金保本,同时保证本金并不意味着收益也是确定的,应做好产品可能未达到预期收益的心理准备。 误区3:资金入账意味着理财产品开始计息 有投资者曾经来问,为什么很早将理财资金打入银行账户内,但理财产品足足过了好几天才正式起息。我们知道,银行理财产品在发起设立前,都需要经历一个资金募集过程,少则3-5天,多则1-2周,有部分理财产品对募集资金还有最低下限要求,一旦达不到最低要求该产品就无法正式运行。如果产品募集过程顺利的话,理财产品就会在约定的日期开始正式计息,也就意味着理财产品的运行开始。 小贴士:在募集期内到账的理财资金一般享受活期存款收益,因此投资者应关注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限和具体起息日期,在产品额度不紧张、不影响产品正常申购的情况下可适当延缓购买。 误区4:银行理财到期意味着资金回笼 有投资者质疑:明明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到期了,为什么自己账户里还是没看见资金? 据了解,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在到期后,会有一个资金清算期,各行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的资金清算期一般在1-3个工作日左右,部分理财产品可能更长,而遇到节假日有时还会顺延。银行在清算期内主要完成理财投资收益的计算、资金划付等工作,只有完成了上述工作步骤,投资者才能取回自己的本金和投资收益。 小贴士: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投资者应认真了解产品清算期限,提前预留好时间,避免出现流动性问题。 误区5:开放式理财产品一定可以赎回 部分投资者出于流动性考虑,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特意选择了开放式产品,这一类产品一般根据双方事先约定在产品存续期间可以实现资金赎回。 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投资者不一定能如愿赎回自己的资金。原因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事先设定了若干不能赎回的相关条件,常见的有当日赎回金额达到限额便暂停接受赎回申请等。 小贴士:开放式理财产品在极端情形下也可能出现无法赎回的情况,投资者对此应做好心理准备。对流动性有较高要求的投资者建议合理控制投资金额。 误区6:风险评估可做可不做 不少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时,嫌个人风险评估做起来“麻烦”,有的投资者认为自己经验丰富,风险评估无关紧要,可做可不做,这些其实都是错误的想法。 我们知道,不同投资者的投资经历和个人经验不尽相同,而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正是掌握投资者个人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风险评估反映个人真实风险承受能力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产品,可以避免出现风险错配。 小贴士:投资者应重视个人风险评估工作,如实填写相关要素,真实反映个人风险承受水平,避免出现根据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倒推个人风险评估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真正购买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董小芳 王 佳 赵 俊) 新闻内存 手机银行安全 这些方法可以试试 2013年手机安全相关报告显示:去年手机中毒用户数达到1.08亿,是2012年的3倍多。同时,手机支付类病毒开始泛滥。其中,一款名为“银行悍匪”的手机病毒,附着在“坦克大战”等热门游戏中,诱使用户下载安装,该病毒可窃取用户银行存款,危害极大。 如何保障手机银行的安全?记者通过咨询手机网络专家、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一下几点,有需要的市民不妨试一试。 首先,在开通手机银行时,一定要使用官方发布手机银行客户端,同时确认签约绑定的是自己的手机。“较其他恶意软件来说,通常官方手机银行客户端字体、界面更为清晰;而不少恶意软件则字体暗淡、模糊。” 其次,设立合适的转账额度,避免出现较大的损失。 第三,避免使用简单、单一的密码,尽量为支付账户设置单独的、高安全级别的密码,务必保证密码与邮箱、微博的登录密码有所区别。 第四,及时清除手机内存中临时存储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每次使用完手机银行后,一定要安全退出,并且定期升级软件和杀毒。 第五,换手机号要及时将旧手机号与网银、支付宝等解除绑定。 第六,尽量不使用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登录手机银行,在上网过程中不要点击不明链接、下载安装不明文件,谨防木马、钓鱼袭击账户。 第七,一旦发生手机遗失的情况,第一时间冻结网银功能,避免更大损失。(王 佳 董小芳) 银行理财 三个事项理理清楚 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根本不划算,这个事实已被绝大多数人接受,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受市民青睐的恐怕就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了。 有数据佐证:至2013年12月末,宁波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发售各类理财产品22290款,全年累计募集资金达6596.79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加1187.68亿元,同比增长21.96%。 除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外,2013年宁波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业务整体运行较为平稳,未发生影响范围广泛的投诉舆情及群体性事件。 当然,在选购银行理财产品时,三个事项还需要理清楚: 当前,发行或代理发行理财产品的机构较多,如银行、基金公司、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一般来说,市民可以通过查看发行或代理发行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产品是否经过审批、目标资产是否相对安全,以及理财产品发行、产品认购流程是否合法合规等方面来辨识产品风险。 宁波银监局相关人士建议,如果投资者想要确定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是不是银行发行的,可以在银行网点直接查询。目前,多数银行网点都已在其营业场所醒目位置公示近期在售的本行理财产品和代售的其他机构相关产品。此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关注产品说明书等宣传销售文本了解理财产品的真实发行机构。 据宁波银监局介绍,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收益特征划分,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类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等。其中,保证收益类产品在全部银行理财产品中的比重并不高。出于业绩考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将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当成保本保收益产品介绍给客户,属于违规行为。另外,市面上充斥大量第三方理财小广告,大多打着“高收益、有抵押”的旗号,但发行代理机构资质和产品真实性值得商榷。 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均要求统一由商业银行总行设计发行,并在产品发售前向属地银监局报告;分支机构主要负责理财产品的宣传销售,并在产品发售后及时向所在地银监局报告。 宁波辖区法人机构如宁波银行、鄞州银行等在发行理财产品前,需向宁波银监局报告产品相关材料,待审阅通过后方可发行相关产品。宁波辖区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则需在产品发售后一定期限内及时将产品相关材料向宁波银监局进行报备。 来自宁波银监局的消息,2013年其受理的投诉,按内容划分,主要集中于理财业务相关流程,如购买前主要是理财产品额度有限等问题,购买过程中主要是风险评估、宣传推荐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问题,购买后主要是资金到账、信息提示、产品亏损等问题。 除了部分可以直接答复的投诉,宁波银监局对多数投诉均开展了针对性调查,通过调阅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资料档案等途径,了解银行在宣传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误导行为、投资者是否知悉拟认购产品的风险并进行签字确认等情况,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告知投诉人。 (王佳 董小芳 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