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支付宝推出8.8亿元“元宵理财”,6分钟内售罄,再掀互联网理财小高潮。 尽管互联网金融已进入“战国时代”,仍有不少市民、网友并不清楚,他们购买的各种互联网理财“宝”的收益来自货币基金。而支付宝推出的这款“元宵理财”,实际上对接的也是两款万能险:珠江汇赢一号和天安安心盈B款。 “事实上,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介质的金融业务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金融模式,在本质上跟银行的传统服务没有根本区别。”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因此,在选购互联网理财产品时,同样要绷紧“风险”这根弦。 互联网理财收益如何走 货币基金的表现是参考 风头正劲的余额宝,确实有过好的表现,刚上线时,七日年化收益率达到了6%,一度接近7%,之后很快回落。据天天基金网统计,余额宝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去年7月末的7日年化收益率最低到过4.37%。 “去年余额宝上线时刚好是六月底,赶上了钱荒,导致资金利率大幅飙升,赶上了好时候。”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分析,进入7月份以后钱荒现象有所缓解,市场资金利率下滑,余额宝收益也回归正常。 据悉,目前上市的各种“宝”,其实质就是货币基金。货币基金表现如何,影响着各种“宝”的收益。 2013年全市场纳入统计的85只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9236%。如果将短期理财基金也算进去,可比的173只货基平均收益率也才3.99%,收益率最高的大成月添利债券B,也只有4.961%。 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的资金市场总体上仍将维持偏紧格局,货基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去年将持平或略有上涨。在这些基础产品上包装出来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会高得离谱。 事实上,余额宝并非阿里首创,早在10多年前,Paypa就推出美国版的余额宝。诞生的10多年来,美国版余额宝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唯一的问题是收益率。诞生次年,收益率高达5.56%,但2002年美国利率大幅下降后,2004年的收益率只有1.37%。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货币基金收益率普降至0.04%,远不如储蓄账户2.6%的收益率。2011年7月29日,Paypal不得不关闭美国版余额宝。 事实上,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一旦市场出现恐慌情绪,人们选择赎回货币基金,这样导致货币可投资的现金急剧下降,加上债券的抛售增加,从而使得货币型基金的债券组合可能出现浮亏。 在去年6月底罕见的“钱荒”事件中,多家公司货币基金接近零收益,有的甚至出现无法赎回的情况。而在2006年,甚至出现过货币基金亏损的事件。 万能险“理财产品化” 细节问题不容忽视 支付宝在推出8.8亿元“元宵理财”产品前,官方微博还专门发布了一则提醒,重点提到:此次产品是万能险类的保险理财产品,所有万能险的缺点是预期收益不代表最终收益,2.5%是保底收益,超出部分是不确定的。万能险购买后不能赎回,否则就是退保,一年期的产品如果不足一年退保要收取手续费。 关于万能险,市民明确知晓的其实并不多。 万能险的严格定义是提供保费缴付的灵活性与身故给付的可调整性的保险产品,它主要提供两方面的功能:储蓄投资和保险保障,目前市面上的万能险投资理财功能突出,保障功能较弱,越来越向银行理财产品靠拢。 初始费、保单管理费、风险保障费、退保手续费和部分领取手续费,是传统万能险最常见的费用,一般,买入前五年,所有费用在保费中的占比较大,在此期间退保不合算,且收益也有限。因此,万能险的参照收益是五年期定存基准利率。 近年来网销万能险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大幅度减免了上述费用,缩短了投保人零费用领取收益的时间,提高了流动性,同时降低了综合成本率。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网销万能险在保障与投资方面与传统万能险并无区别。万能险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除了固定收益产品,还可以投向权益市场,投资股票(以一级市场为主)的比例上限是80%。 根据保监会2009年颁布实施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万能险以任何公开形式宣传推广时,只能承诺最低保证利率(一般为2.5%),超过保证利率以上的部分,必须以醒目字体提示为“不确定”。 另外,根据保监会发布的《关于2013年上半年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涉及人身险公司的保险消费者投诉事项共有6348个。其中,违法违规类投诉2265个,依然居高不下,而新型的带有投资功能的险种,如分红险、万能险,是寿险诱发销售误导的重灾区。 保监会通报列举的误导投诉问题主要表现为:承诺高收益或不如实告知收益情况、错误解释保险条款、代客户签字、隐瞒投资风险、犹豫期权利、保单贷款利息成本等。 市民在购买投资功能险种时,应充分认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风险和特点。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是兼具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不宜将其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要将其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分红保险的红利分配、万能保险结算利率超过最低保证利率的部分,以及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账户单位价值是不确定的,这些产品的产品说明书或保险利益测算书中关于未来保险合同利益的预测是基于保险公司的精算假设,不能理解为未来预期,更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 (王 佳 董小芳 叶圣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