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愉悦与伤感

———《让我们去大堰》编后记

  沈潇潇

    在文学创作之余,这几年我也主编了一大堆书。我编的书有一大共性,就是体现地域特色,或历史,或现实,或整体,或局部,譬如《奉化人》、《溪口旅游文化丛书》、《溪口品读》等。本次编纂《让我们去大堰》也不例外,它反映的是大堰镇的乡村风情。但编此书的情形跟过去有所不同,那就是它带给我愉悦和伤感的双重体验。

  作为奉化最西南的一个山区乡镇,大堰有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曲里拐弯的大溪细流,婉约妩媚的翠竹山花,千奇百怪的古藤老树,八阵图似的溪石山岩,令人齿颊留香的乡土特产,还有淳厚的民风,美丽的传说,可仰可钦的历史人事,俯拾皆是的乡情逸趣。这一切,通过《让我们去大堰》作者们的用心观察、体验,再经他们妙笔生花,用文字再造了一个大堰,奉献给广大读者。作为这些文章的第一读者和定稿者,我确实感到愉悦。人类源自荒野,来自乡村,走向城市。在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人们的心底,都有一份对自然原生态的向往,有一种深深的乡村情结或者说原乡情结,大堰使我们这份与生俱来的原乡情结有所寄托。也正是基于此,我为《让我们去大堰》一书撰写的题记是:“游走大堰,沉淀的历史,流动的记忆,在最美的风景中绽放,使从水泥丛林中走来的人们有一番别样的体验和发现……”大堰,在这里已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山乡,而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代替了离乡的我们那心底里永远不变的原乡,使我们的情感有所依附的那一个恒久的原乡。心有所附,这正是使我产生愉悦的根由,也许也是让所有《让我们去大堰》读者感到愉悦的根由吧。

  再说伤感。由于大堰地处深山,过去交通闭塞,所以保留了众多的历史人文遗迹和淳厚的民风。单就古建筑而言,大堰拥有明代工部尚书王钫故居“尚书第”狮子阊门门楼,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巴人(王任叔)故居,及浙东“闺阁诗人”、我国女子教育先行实践者王慕兰故居白阊门,拥有能容纳抗战时期县政府全部办公人员的深院处安堂的柏坑村,拥有大体量清代建筑群的董家村,几乎村村都有宗祠、家庙、古戏台、古桥梁……但是,在许多村落,我们也看到了木朽墙坍的情景。古村在迅速老去,不仅仅因为风蚀、虫蛀和霉腐。在董家村的古建筑群见诸报端以后,竟发生过古建筑构件被盗事件。于是,有些村民索性把自家房屋上的精华构件拆下匿藏,成了对古建筑的另一种破坏。当然,在更多人的眼里,那些建筑不过是一幢幢的破旧房子,听任它们继续破败。众多古建筑历经沧桑得以留存至今,除了环境、交通等客观因素,还得益于村民们传统的故土、宗族意识,他们怀着敬畏心理守护着老房子。但是,随着生活的变迁,民间古建筑渐渐失去它的精神支撑而日见颓败,最终消亡。对此我不禁感到伤感。

  写到这里,我要引用洛秦、刘士林两位教授的感喟:“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这简直就是在说大堰———那只剩下门楼其余建筑已面目全非的“尚书第”狮子阊门,那白象山麓不起眼的王鲲墓,不就是如此吗?一切都在老去,两位教授所流露的伤感,是对心中的那一个原乡日渐消亡的伤感,是引我共鸣的伤感。但稍感欣慰的是,大堰镇人民政府发起编纂这本书,初衷之一就是想引导人们去了解民间古建筑,并由此品味先人们寄寓在这些多姿多彩古宅中的情感、思想、心路历程和审美意趣,去体会祖先们具有何种精神风度、文化气质。当然我们的笔力是弱小的,但我们在努力。

  大堰,在这里只是个符号,一个原乡的符号。我的愉悦和伤感,只因原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