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安 绘
|
不久前,慈溪一家企业两批分体式转换器被欧盟通报,原因是产品在耐热测试时塑料外壳损坏,有触电风险,不仅货值5万多美元的产品遭遇退货,其以后的出口监管还面临着进一步加严的风险。 像慈溪这家企业一样,近年来我市企业遭遇欧盟“通报”日益频繁,占据宁波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更是成为“重灾区”。面对庞大的欧盟市场和近年来高烧不退的“被通报”形势,宁波企业任重道远。 被通报形势日益严峻 “涉及通报的产品种类和风险种类逐年递增。”市检验检疫局分析人员称,2011年被通报的主要涉及灯具、小家电等四大类产品,风险类型则为触电、火灾和烧伤等三大类,到了2013年,产品涉及面达到了七大类。 质量管控不严是机电产品被欧盟通报的首要原因,另外,先天设置缺陷也容易遭遇通报。不过,在这些通报中,误通报让宁波机电产品很受伤。数据显示,去年被欧盟通报产品中的约四分之一,后经查实为合格产品。 对质量把控“时有时无” 频被通报的背后,一方面暴露出企业在成本、汇率上升等压力下,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着“硬伤”。 检验检疫部门对去年企业遭遇通报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原辅料不合格和装配不合格是造成企业质量管控不严的主要原因。受到成本、汇率等要素持续上升的影响,部分企业不断压低外协件的采购价格,在进货过程中又缺乏对原辅材料进行检测的能力。 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以及流动性强等特点,造成了一线装配工人岗前培训缩水甚至未经培训就上岗等现象的频发。此外,部分企业流水线上的检测人员身兼数职,对基本的检测设备掌握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使得实际生产环节中对质量的把控“时有时无”。 另一方面,欧盟的地方保护主义,致使我市输欧盟机电产品频被“误伤”。通过调查发现,误通报的原因包括贸易原因、技术壁垒和检测标准不一致等。我市的传统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面对低迷的经济形势,出于缓和内部矛盾、转移贸易风险等方面的考虑,部分欧盟国家开始使用通报这一“利器”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制裁。 提升质量积极应对 欧盟是我市重要的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约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货值的三成。面对日趋严峻的外贸形势,生产企业应牢固树立“质量、诚信、风险”三大意识,将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应对国外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 企业作为被国外错误通报、退货和召回等形式的直接受害者,应积极参与到应对有关贸易壁垒的工作中来,将第一手资料及时提交给地方政府、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由其定期汇总、分析,整理成文后形成专门报告反馈给欧盟;必要时向欧盟提出交涉,要求其建立技术确认机制,保证通报的准确,避免中国制造被误伤。 相关链接 “通报”是对外贸易中官方、进口商及消费者的反馈机制,我市对外贸易中以欧盟通报最为常见,它是由欧盟官方发布的中国出口不合格消费品的风险信息,它定期汇总由欧盟成员国上报的危险产品情况,同时建立专门的“黑名单”网站对外公布。各成员国对于发现的危险产品按照风险高低依次采取发布警报、生产者召回、商品撤柜、禁止销售乃至禁止进口等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 在过去三年中,欧盟对宁波出口产品发出通报179起,其中机电产品101起,占通报总数的56%,位居第一,尽管在百余起机电产品通报中最终核实产地为宁波的为69起,但这一数据足以影响宁波产品的被退货、在欧盟市场的召回、撤柜甚至下一次的出口。 (张燕 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