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坛艺苑点将录

  严 龙 摄

  王大平,1960年10月生于宁波,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曾师从余任天、曾宓,后就读中国美院研究生班。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人物画研究会理事,现执教于宁波大学艺术学院。作品《新疆风情散记》获首届中国写意画大展优秀奖。

  受家庭影响,我七八岁时开始学画,并对人物画情有独钟,考上美院后学的也是这个专业,并从此走上了这条快乐与痛苦相依的创作之路。

  可能是性情使然,也出于个人对绘画的某种理解,我喜欢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技法。

  2001年夏天,我参加市文联组织的到新疆的采风活动。第一次来到天山南北,领略风格迥异的人文环境,那里的一切让人耳目一新。在喀什古城的巴扎上,维吾尔族老老少少鲜活的人物形象,刺激着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仿佛都在拼命地吸收艺术灵感。

  回到宁波后,我慢慢消化新疆之行获取的丰富素材,也在寻找今后人物画创作的突破方向。第二年暑假,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极简约的笔墨,结合中国画大写意手法和西洋画的技法,对原先的自我来了一个重大的“颠覆”,以达到“形神别趣”、“不似之似”的效果。当年只是画了几幅小样,居然博得了一些画界同道的赞许。经过不断摸索、思考和反复实践,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20余幅4尺斗方的组画《新疆风情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我人物画艺术创作上的一次转型。此后,我选送的4件作品以组画的形式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写意画”大展,并获得优秀(最高)奖。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之路没有终点。

  2013年,我受奥地利文化部之邀,参加为期3个月的文化交流活动。其间,我在周游法、意、德等10多个国家时,尝试着用铅笔芯和钢笔,用20余年创作国画积累的经验,用西方素描的形式,通过对线条、光影、空间、质感、虚实的捕捉,进行人物形象的创作。这种高度“穿越”的新画法竟然也有十分奇妙的效果,某种程度上,似乎更能表达自己对绘画语言的感受和理解。

  (严 龙 整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