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低价药去哪儿了?

  □谢庆富

    近日,家住长沙城南的张女士脸上皮肤过敏,到楼下药房买维E。一问价格,每盒120元。“这是进口药,效果很好!也有国产的,60多元一盒,不过效果没有这好!”药剂师说。张女士跑了韶山路上好几个药房,都没有找到基本药物目录中不到10元一盒的维E。像这种低价药失踪的现象并不鲜见。记者在湖南、安徽等地调查发现,一些用于急救或治疗感冒、老年病、结石和风湿等疾病的低价基本药物经常一药难求(3月23日《人民日报》)。

  低价基本药物难买,替代药贵出十几倍,已成为一种“明规则”。由于价格过低,药企没有利润甚至还要亏本,因此不愿意生产低价基本药物。另一方面,按照现行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可以顺价加成10%—15%,也就是说药价越高,医院获得的收入就越高,因此一些医院和医生更愿意给病人开高价药,不愿意开低价基本药物。

  既然药企不愿意生产低价基本药物,必然会出现低价药“一药难寻”的局面。低价药“玩消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群众的看病负担。对这一情况,国家相关部门是看得见的,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出台药品“限价令”、“降价令”。但一系列药品“限价令”、“降价令”并没有达到抑制药品越来越贵势头的目的,相反,还加快了低价基本药物的消失速度。药企应对“限价令”通常有两手:将限价、降价名单里的药品停产,或换种规格、改个名称、加点配方,以新药面目示人,价格却是以前的数倍。因而,公众看见的是这样一种尴尬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多年来,主管部门推出了多轮药品限价措施,药品却越变越贵。

  低价药去哪儿了?有的是真消失了,有的披上“马甲”继续留在市场,但身份有了质的飞跃———价格大大提高了。“限价令”、“降价令”这样的行政命令为什么在药品领域失灵?主要是因为,药品生产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市场化,药企不是慈善机构,逐利是其本能和权利。而有些药企中标了国家基本药物,但因为药品价格太低,如果按标准生产连成本都收不回。如此背景下,试图用“限价令”、“降价令”来遏制市场本身的逐利冲动,当然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既然药企生产低价基本药物存在亏本情况,那么国家就应该考虑建立补偿机制,通过减免税费等为药企损失兜底。同时,严格审批“新药品”,完善国家药品注册制度,不给低价药品改头换面的机会。当然,要真正缓解群众“看病贵”的压力,留住低价药,从根本上讲,还要从体制上下功夫。像改革目前不合理的医药流通管理体制,废除目前医院过度依赖的“以药养医”机制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