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通信、电子、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的出口领域,相关产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30%左右。但受产业结构性矛盾、技术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前2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4292.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2%。2013年,宁波口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4.8亿美元,同比下降10.2%;2014年1月更是同比下降1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遇三大障碍不容忽视。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核心技术缺失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过于集中,计算机与通信、电子两大产业占到出口总量的90%左右,而光电、生命科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其他产业只占到10%左右。同时,90%以上企业主要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业务,核心技术和上游产业多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企业利润率普遍不到5%。以出口彩电为例,2013年我国彩电出口总额已达到110亿美元,但是由于缺乏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核心部件生产技术,占材料成本60%以上的液晶面板的自给率只有30%,加上专利费支出等因素,行业利润率仅为1%-3%。
技术贸易壁垒频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
在高新技术领域,TBT措施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节能照明和医疗器械等产品中。以计算机产品为例,2013年,共有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发布、通报TBT措施23项,同比增长21.1%。2014年前2月美国、南非、智利等国又发布、通报6项。其中,欧盟ErP计算机能效指令(EU No 617/2013)等法规对准入指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欧盟要求从2014年7月1日起笔记本计算机的年度典型耗电量(除“附加功能功耗因子”)不超过A类:36.0千瓦时;B类:48.0千瓦时;C类:80.5千瓦时,比我国能效3级准入要求高出20%至30%,使得我国250亿美元笔记本计算机出口欧盟遭遇严重阻力。
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风险显著上升
知识产权侵权调查和贸易救济措施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方面。以美国的知识产权侵权调查(337调查)为例,2013年美国共发起337调查42起,我国涉案17起,居涉案国首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9起,占比高达52.9%。2014年1月美国又对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无线设备启动337调查,我国中兴通讯涉案,这是中兴和华为两家电信龙头企业三年内第六次遭遇337调查。
另外,各国对高新技术产品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也大幅增长,2013年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光伏产品、半导体冷热箱、RG同轴电缆等17种高新技术产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同比增长70%。
对此,相关出口企业需加强应对,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在独立的产品开发平台上积累自己的核心技术。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积累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要重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争取将具有自主专利的技术融入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化,努力实现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国际化,争取掌握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发言权。
二是加强技术贸易壁垒的应对,健全预警机制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了解有关贸易国的技术壁垒情况,充分掌握产品的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包装和标签的标准及法规,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同时企业要熟悉相关合格评定程序及认证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将本企业产品与贸易对象国的各种标准及法规相比较,分析研究其差距,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技术。
三是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降低贸易风险
在继续巩固和扩大欧美主要市场的同时,企业应积极开拓其他国际市场,以市场多元化来降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潜在风险,避免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通过建立批发代理销售网络,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加大对非洲、拉美、中欧和大洋洲等市场的开发力度,形成自己强大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从而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