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拜访王应麟

  陈武耀

    认识乡贤王应麟,源于著名的《三字经》。王应麟出生于今天宁波城区的念书巷,旧称王尚书第巷,而他的墓葬在鄞州区五乡镇的同岙村。久已想去看看,前不久文化之旅网组织探访铁佛寺及王应麟墓道活动,终于遂了我的心愿。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他九岁通六经,十八岁中进士,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弹劾奸相留梦炎庇用私人未成,愤而辞官还乡,南宋亡后,不仕元官,专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去世后长眠于同岙,从此,王应麟与同岙融为一体。

  同岙村三面青山环绕,这里原属宝幢,一听就是个占尽风水优势的地方。历史上,同岙曾是县县治所在地,据《鄞县志》记载,公元前222年,秦设县县治于同谷。同谷即现在的同岙村,因东西两岙同一谷口,故名。后来山谷消失,村名改为“同岙”。

  我们先到铁佛寺。铁佛寺原为王应麟的家庙,那是王应麟入葬同岙后,家人和门生用来守墓及祭祀的场所,离他的墓地不远,他的后人又把家庙赠与本真和尚,这样就有了铁佛寺。铁佛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这时距王应麟去世已有六十多年了。铁佛寺内的铁佛系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米,刻有“大元二十年铸”字样,由铜头铜手铁身浇铸而成,实为罕见。当年,反清复明的义士曾欲熔化这尊铁佛铸造兵器,好在最终保留了下来。可惜到了“文革”,这尊铁佛还是被毁了,仅存一座断裂的莲花座,默默地置于现大雄宝殿前的台阶一侧,接受从旁而过的人们好奇目光的审视。如今看到的铁佛为近年重修寺院时所铸,共三尊,中间即为释迦牟尼佛,两旁各立一侍者,金碧辉煌的外表,看起来似乎太过华丽。

  因为王应麟与铁佛寺的渊源,近年寺内特意新辟王应麟纪念堂,本地文史专家王介堂为其取名“琢玉堂”,出于《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之句。迈入纪念堂,迎面就是挂在墙上的王应麟画像及甬城书法家书写的几幅对联,其中一幅是“誉满全球王伯厚;功留万代三字经”,是的,提到王应麟,注定是绕不过《三字经》的。长期以来,《三字经》一直作为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广受推崇,被誉为“蒙学之冠”,上世纪80年代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可见其影响力。其实王应麟的成就何止《三字经》?作为著名学者、教育家,王应麟博学多才,一生著作等身,除了《三字经》,还留下了《玉海》、《困学纪闻》、《通鉴地理考》等著作二十余种。王应麟还是一位伯乐,他任考官时就慧眼识贤才,向宋理宗极力推荐本来名列第七的考生的试卷。于是,那位后来成为民族英雄的青年才俊文天祥,成了这一年的新科状元。在政治上,王应麟力主抗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救亡图存的良策,无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除了被权臣排挤,谁又会采纳他的一言半句?

  离开铁佛寺,去探访王应麟墓道。墓道离铁佛寺不远,沿着一条小路过去,步行也就十来分钟光景。映入眼中的是一片公墓,王应麟的墓就被这片绵延的公墓包围着。眼前的一切,显得几分苍凉,没有墓碑,没有想像中的高高堆起的墓冢,惟见几尊石人、石马、石虎、石羊,或东倒西歪,或断腿少胳膊,且严重风化,散落在荒草丛中。名为墓道,其实墓室已毁,几近废墟,令人唏嘘。《四明谈助》称:王应麟的父亲及后裔的墓也都在同谷山,俗称“王府坟”。可见这里原本是王氏家族的归葬之地,而公墓的形成是近二十年前的事,却已喧宾夺主,如果没有那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谁能想到这里就是南宋大儒王应麟的墓地?

  我在王应麟的墓道上缓步行走,轻轻的,生怕惊扰了这位先贤。七百余年的风雨足以改变一切,何况王应麟墓道曾经遭受过人为的损毁。“这墓怎么也不修一修?”同行中有人嘀咕。我想,缅怀先贤的方式很多,重修墓室是件好事,但不修自有不修的道理,顺其自然,留存历史的沧桑,或许更富有意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