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峰 今年2月1日,闻名遐迩的慈溪市全国劳模、原慈溪县委常委罗祥根同志在观海卫镇大岐山村的家中安祥地离世了,享年95岁。因工作关系,过去有段时间我跟老罗有过较多接触,后来也经常遇见他。老罗的过世让我痛惜,对他总是难以忘怀。 时间追溯到六十多年前,1952年,罗祥根带领农民兄弟办起了全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五洞闸合作社。办社几年,充分显示了集体化的优越性,棉花产量年年大幅度增长。毛主席亲自批示:“这个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合作社的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老罗先后五次上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还参加赴朝慰问团,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 1971年5月,罗祥根从五洞闸公社调到县里担任领导工作,仍保持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刚到县里工作几天,他就和县委、县农林部门的几个同志一起,来到附近的浒山镇浒西大队参加生产劳动。老罗边劳动边和大队党支部书记徐金忠攀谈,问了这个大队的棉花生产情况,徐金忠说:“我们这里上洋地离海远,土壤带酸性,历年来产量比不上下洋地。”徐金忠的话引起了罗祥根深思,他想到全县有几万亩这样的棉地,摸索上洋地棉花高产的经验,对争取全县棉花大面积平衡高产有着重大意义。自己过去长期居住在海边,对上洋地棉花种植还缺乏经验,于是他就同大家商量,择定一块土质较差、三亩大的上洋地作为试验田,以便进一步摸索棉花增产规律。 搞起试验田以后,老罗经常和农民兄弟一起劳动,一起商量,从不放过每个生产环节,每当他下乡或外出开会回来,顾不上回办公室,总要先到试验田去转一转,有时利用中午或晚饭后的休息时间也往棉地里钻。老罗和农民兄弟边学习、边总结、边实践,终于摸索出一整套上洋地棉花高产的经验,秋后,这块棉花试验田的棉花产量,比全公社平均亩产增加很多,这个大队的棉花产量,也跃居为全公社第一。 在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使老罗取得了领导生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1971年7月下旬的一天,老罗来到胜北公社黎明大队,看到棉花长势很好,但部分棉花落蕾较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首先从棉地里拾来几百个落在地上的花蕾,进行仔细分析,发现落蕾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少肥和病虫危害。于是,他就根据试验田取得的实践经验,立即发动群众投入了抗旱除虫战斗。这个公社一万亩棉地经过抗旱、除虫,促进了棉花正常生长。第二年,罗祥根继续在浒西大队搞棉花科学试验,进一步摸索棉花稳产高产规律。在他和其他领导的带动下,当时全县各级干部坚持种试验田,有力地推动了棉花生产。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一天我碰到罗祥根,向他提起上述往事。老罗认真地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情况大大变化,再提这些事,已没啥意义了。”可在旁的一些同志都说:“你地位变了,本色不变,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群众中汲取力量的好思想,好作风,仍旧值得大大发扬。”几十年来,罗祥根生活上克勤克俭,平时穿着十分朴素,退休后三十多年,一直居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的简陋的房子里。有一次,慈溪组织有关人员赴川沙参观取经,当途经上海闹市区,老罗和我及另一位同志没有去逛街,而是来到一个弄堂口的饮食摊,各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餐后他笑眯眯地话语不断。又一次,在慈溪市人代会间隙,我在一间会议室碰到老罗,他兴致勃勃地给我介绍他自编的一套健身操,还一招一式地进行演示。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人老了,更要注意锻炼身体,活得长寿就好!”当我离开时,老罗伸出强劲而又硬朗的手,紧紧握住我的右手,我禁不住“哦”地喊了一声,整个身子都被弄得蹲下去了。此后,他还把一套自编的健身操资料印发给比较熟悉的同志。 如今,提起罗祥根同志,熟悉他的人都说:“老罗的一生,是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