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鸿 说起传统佳节,老宁波心目中列首位的当然是过大年,其次是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以孩子眼光看,后面四个节日中,无关紧要的是重阳,最有兴味的数清明,为什么?又有吃又可赶热闹呗。吃,相对来说还是次要的,不过吃些艾青饼和麻糍糕,并不比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吸引力大;凑热闹才更重要,因为可出门扫墓去,还有机会一次一次去“抢饼子”。 “三月上坟抢饼子”是旧时宁波“二十四节气歌”中重要内容。原来老底子的宁波乡下,凡给老坟头上坟,尤其给众家太公祭坟,仪式较隆重,而且越闹热后代将会越兴旺,于是就有了“抢饼子”风习。待上坟羹饭一结束,炮仗噼啪一放,扫墓的男主人就会抛撒一种叫“和尚饼”的小甜饼,或者分发切成方块的麻糍糕,小孩们就嘻嘻哈哈地哄抢。 清明大概是人世间最具人情味的节日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是其核心,这无疑与儒家长期倡导孝道文化有关,孝已深入到我们民族的骨髓里,非常值得珍惜。 如果认真考查,最早的扫墓节日应该是晋文公追怀介子推而定下的寒食节,它比今天的清明节要早一两天。其时清明虽然也是有的,但它只是一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就是界于春分与谷雨之间的一个为期十五天的物候节气。定清明日为祭祖扫墓日子,始于唐而盛于宋,从此寒食节被逐渐取代了,而清明节则越来越走俏。 毫无疑问,清明的主题是扫墓,但同时又有游春踏青的内容,唐宋时甚至风行蹴鞠、拔河、荡秋千等户外活动。理由是倡导阴阳协调:祭墓是通阴间,踏青是顺阳气,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春祭之余踏青,当时还形成相当规模,比如唐时有个叫顾非熊的诗人就写了一首《长安清明言怀》的诗:“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无独有偶,宋代诗人吴惟信所写《清明即事》中的踏青规模也非同小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人口一半踏青去,行歌奏乐之外,估计肯定还有斗茶宴饮之类,直闹到日落人散,才会消停。 古人说,山水同在谓之“清”,日月同在谓之“明”,一个“同”字道尽天地奥妙。逝者已经远去,生者还要长行。值此气清景明、万物尽苏时节,让我们在真诚祭奠、缅怀、追思、感恩的同时,也尽情地踏青、游春、放歌、吟咏,在心灵和体力上为自己好好充一次电,以期往后日子里更加坦荡清白地做人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