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管理前沿论坛”登陆宁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孔爱国在会上做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逻辑与趋势”主题演讲。(余晓辰 摄) |
去年美国东部时间6月19日,时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宣布美国央行将在2013年年底终止实施了5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中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到历史最高水平,6月24日,上证综指也经历了4年来单日最大的跌幅。 这给我们带来了多么痛的领悟———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退守”已非良策。那么,是什么制约了中国的金融发展?民营经济已经占了整体经济的50%,那应该就有50%的民营金融来为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这一块我们没有,我们的金融跟实体经济没法结合,出现了结构性的扭曲。 金融改革的逻辑起点在哪里?不在乎调利率,而在于放开银行的准入制度,且在这之前,必须完备信用体系,这对经济发展来讲是最基础的。 改革的重要保障是重构微观基础,重构市场的参与者,让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真正的市场化。而改革的外部条件,是要建立健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先押钱,后交割”的支付宝,极具中国特色,但无法和国际信用体系接轨。所以在大谈特谈互联网金融的今天,我们的信用体系建设,仍需要采取国际上的普遍性做法———建立完备的信用评级制度。 当然,金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可能需要5年到10年。 还需要提醒的是,金融改革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金融风险上升,改革节奏太快或会导致短期波动幅度过大,所以改革必须控制好节奏。同时,金融改革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财税体系。配套跟上,金融改革的效应才能充分显现。 金融改革的趋势,是银行逐步放开、是资本市场真正市场化、是外汇市场有条件放开。当这三者都放开的时候,所有经济体的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就必定会产生巨大的需求。而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余晓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