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4月28日时评版《“择校禁令”不能光逼家长》一文,深表赞同,此文反映了众多家长的心声。禁令之下,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该做些什么,的确值得思考。 曾几何时,“择校热”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深受民众诟病。近年来,各地陆续推行“零择校”,一纸禁令下,择校风大为收敛。但从民众的反应来看,并非预想中的“好评如潮”,甚至连叫好声也很少听到。一些家长仍在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理想的就读学校,只不过在方式上与过去不同罢了。家长们的焦虑感不仅没有减轻,而且还多了一份无奈。 事实表明,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还十分突出,在此情况下强行推行“零择校”,固然可以避免招生入学中的不公正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公平,也很难得到家长们发自内心的理解、服从和行动上的支持,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不会因此而提高。禁令之下,政府及其教育部门更应主动有所作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否则,如果只是简单地一禁了之而自身无所作为,这不啻为一种“懒政”和失职行为。 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地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尽管有所动作,但还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力度不大,成效也不够明显,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不失为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至今未有实质性的启动。 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至今仍怀有浓厚的“名校”情结,对公办学校建设不惜重金投入,校舍豪华之极,并冠以诸如“实验学校”、“艺术学校”、“外国语学校”之类名称,以吸引家长和学生。有的甚至把原本分散于各个学校的优秀师资、优秀生源集中起来,打造所谓的“名校”,引得众多家长趋之若鹜,纷纷采用购房入户等方式以求得一个入学名额。其后果往往是人满为患,一座难求,有的甚至因此而引发社会矛盾。此举人为拉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在客观上助长了家长们的择校冲动,有违当前教育发展的导向,有损教育公平,无疑是很值得有关部门反思并引以为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