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昌标 千百年来,宁波都是以水为魂,倚港衍生,与港口结伴而行的国际贸易是宁波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宁波,在其建城一千多年中,始终离不开国际贸易。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更是离不开国际贸易。宁波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了连续高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改善,但在经济持续发展了30多年后,一个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按照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能持续增长多久?特别是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激化以后,出口大幅度下降,给我们从发展的理念到发展的方式都敲响了警钟。随着“入世”开放促进效应的衰减,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停顿、养成惰性,需要找到新的改革开放突破口,上海在国内率先争取到自由贸易园区试点,开启了新一轮开放促改革发展的航标。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盯紧上海、学习上海,更需要结合宁波实际思考外贸发展新战略。 一、推进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型对外货物贸易新战略 从短期和静态来看,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从长期和动态来看,应培育某些目前没有比较优势但未来对区域经济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以使这些产业在未来形成比较优势,尤其是应积极支持某些可以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的产业,推动科技的自主创新,发展某些具有超比较优势的产业。 之所以要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是因为它最能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最能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以是梯型,是因为对不同产业,要实施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传统优势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培育其动态比较优势以参与国际分工,对于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的新兴产业则应该创建超比较优势以参与国际分工。这种阶梯型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战略,将有力地推进现行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它既可以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又可以培育潜在的优势和超级的优势,以保证对外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按此思路,其实施路径是: 一方面,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低层次、低效益、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保低耗和配套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从当前单纯的生产加工型向研发、制造、流通、售后服务整合型转变,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和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至核心区,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加工程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增值率,增加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多种贸易领域。依托港口资源和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齐全等优势,不断拓展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等外贸业务。积极承接援外商品业务,联合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开展境外工程项下物资出口。尝试开展租赁贸易等业务。 二、推进以比较优势变迁为背景的雁型对外服务贸易新战略 目前,宁波交通运输业发达,但它仍是一只孤雁。新战略提出要扶持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培育具有超比较优势的新兴服务业,以在核心区对外服务贸易中形成雁群。开始的时候领头雁可能还是传统服务业,但随着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在未来对外服务贸易中将逐渐成为领头雁。以比较优势变迁为背景的雁型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新战略,其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传统服务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宁波在旅游、运输、商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中劳动密集型的运输、建筑服务等行业则表现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趋势,这表明宁波部分传统服务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面临着同行业内部转型和要素重新分配的严峻考验。因此。需要面对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宁波传统服务业积极进行战略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寻求统服务业在新一轮全球分工中稳定贸易收益的最佳发展方式和发展策略。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我市在金融、商贸和信息服务领域开始显示比较优势的迹象,但在保险以及专利权使用费等标志一个区域软实力的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上,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和能力,而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的重大影响正在显现。为此,需要考察国内目前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具有弱比较优势的部分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开放和政策引导等策略,有针对性地建立其动态比较优势,以使这些行业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取较高的收益。 第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培育超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在服务经济的绝大部分领域已占得先机,但在当前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中,又衍生出环境服务业、碳排放权交易等诸多新兴服务业,目前还只初现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还不完全清晰,国际分工及其利益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比如,虽然我国不受《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约束,但我国一直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我国已明确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因此,我市需要探讨以气候变化和环境有关的现代新兴服务业作为核心区重点培育的可能建立超比较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在即将形成的该行业全球分工格局中争取占据有利地位,以此带动核心区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新一轮的增长。 第四,大力推动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以打造国内先进离岸服务外包城市为目标,加快培育宁波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成一批国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特色离岸服务外包产业,优化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加大离岸服务外包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离岸服务外包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办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加大CMMI认证、ISO27001等国际标准扶持和工作推动力度。 第五,积极拓展多领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发展运输服务、对外工程承包和旅游等重点服务出口领域,积极推进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金融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出口业务,积极关注文化教育、零售分销和中介咨询等服务出口新领域。积极引进境内外专业服务机构推动核心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重点引进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检测认证、分销代理、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机构,依托于国际贸易的物流仓储、采购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商务服务机构,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金融、保险、会计等功能性服务机构,努力形成以国际贸易为龙头、离岸服务外包为重点、多种服务领域共同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产业体系。 三、推进内外对接国际贸易平台建设新战略 首先,着力打造自主性国际直销网络。 针对目前宁波国际贸易处于低端、附加值低的格局,总体思路是提升市场层次,加强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我市的出口产品虽然全面走出国门,但出口企业并没有随着出口产品直接接触到国外最终消费者,而大多止步于国外批发商和零售商环节,大量出口产品改头换面成为国外销售商的贴牌商品。这既使多个销售环节参与产品利润分成,减少了出口企业利润,也不利出口企业推行自主品牌、加强产品研发。要真正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提高经营效益,必须从目前以展销会交易、国外代理等间接市场促销为主,逐步转向外贸企业产品直销,增强国际市场直销重要性认识,更深入地进入国外批发和零售市场,直接掌握国际市场渠道,扩大产品出口直销规模。争取到2020年,通过自主直销渠道出口的产品占全市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 大力建设国际直销网络。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建立海外自主直销窗口、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基地、贸易企业、专卖店、销售柜台等各类符合企业实际的直销网点(机构),或者以合作、并购、租赁等方式参与到跨国连锁企业、采购机构等比较成熟的国际营销体系中,减少贸易中间环节,更加直接地掌握国际市场营销资源,为全球终端用户提供直接的产品服务。重点鼓励本区域大型外贸骨干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做大做强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 加强企业境内外参展组织。充分利用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等国内外重点展会等重要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大企业参展的发动、组织和支持力度,为广大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成交机会。花大力气把消博会培育成为国际知名的消费品类专业展示交易会,不断扩大交易品类和展会规模,为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在家门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与商务部、国内重要城市、国外重要行业协会和展览机构的合作,建立展会合作机制,扩大境内外参展成效。 其次,扎实推进国际贸易展示中心建设。 按照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连接海内外的要求,广泛集聚国内外贸易资源,不断强化国际贸易展示中心企业集聚、平台交易、信息集散、集中服务等贸易功能,增强进出口产品展示和交易能力,做到“内外贸结合、常短展互动”,使之成为国内外商家的重要采购基地、国内外大企业的国际营销机构集聚基地、进口设备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基地、长三角南冀的国际展览展示基地和国内外贸易的物流配送服务基地。 第三,着力提高进口经营水平。 继续扎实做好进口培训、实习和“孵化”工作,扩大核心区进口贸易实绩队伍,提高进口企业经营水平。积极培育重点进口企业,大力发展亿美元级、十亿美元级本土进口大企业。重视招商引“进”工作,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进口贸易企业来核心区开展业务。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继续扩大与区域产业相关联的要素性、原料性和重要资源产品进口,逐步建立稳定的采购和供货渠道。逐步改变以大宗原材料占绝对优势的进口格局,积极引导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不断增加生产设备和适销消费品在核心区进口中的比重。 第四,建立进口产品内销网络。 引导外贸企业充分依托宁波舟山港和口岸优势,以进口业务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自主性的进口产品内销网络,形成内外对接的产品营销体系。积极培育特色进口产品交易市场。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区位和政策等优势,争取建成若干个红酒、化工、金属、塑料等各类关键投资品和适销消费品进口专业市场,吸引和集聚相关专业型、特色型企业,搭建进口贸易平台,增强宁波舟山进口集散、辐射功能。与此同时,引导外贸企业依托进口产品内销网络,或者以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国内成熟营销体系,将优质出口产品引入国内市场。 四、推进贸易便利化口岸软实力提升发展战略 国内口岸间竞争日益加剧,口岸发展已由硬件建设向功能拓展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外贸经营相关企业要求口岸通关服务便利化、降低口岸综合商务成本的渴望日趋强烈,构建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口岸软实力已成为贸易口岸新的竞争制高点。 首先,积极争取口岸贸易便利化国家综合试点。在口岸建设上,国家正在推进口岸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工作,宁波争取试点既可以凝聚共识,也可以借力国家政策加速口岸便利化运行新机制、新模式的形成。 其次,提升口岸实体服务平台和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的效能。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宁波国际航运中心进行扩容扩能,吸收更多的货代、船代、报关行、航运保险等口岸相关企业入驻,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聚辐射效应和发展能级。宁波可以在深化“大通关”的基础上,根据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要求,整合做实电子口岸移动办公平台、船舶进出口岸联网审批系统等相关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不断推动宁波从电子口岸向智慧口岸转型,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 第三,通过推进不同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宁波具有较全的特殊监管区域类型,如宁波国际航运中心、北仑海港口岸通关中心和宁波机场快件监管中心等,需要加强这些牌的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宁波需要完善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功能,整合特殊监管区域类型,强化监管和服务。在政策功能优化上,积极推进并实现不同特殊区域功能、政策叠加。 (作者为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